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于"时间"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奥古斯丁之前,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传统时间观是西方关于时间观念的主导思想。然而,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时间观改变并影响了罗马后期及整个中世纪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他从"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两个向度对时间进行的分析和思考受到后世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文也将从这两个向度着手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消费社会的研究已引起了人们对消费文化的关注。消费文化的形成,与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欧洲人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商品经济助长了这种传播的势头。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在中产阶级中也已经广泛流传,并且大有向平民渗透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佛教、基督教的孝道观念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对比分析,讨论两教在家庭伦理问题上面对的矛盾,及这种矛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佛教与基督教的家庭伦理观的差异根源于两教不同的基本原理,而这种宗教理念与世俗生活秩序的冲突,则是造成上述矛盾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西方独特的历史造就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传统基督教神学以上帝为核心观念,以《圣经》和"圣传"为支撑信仰的两大支柱,以古希腊哲学为信仰辩护的理论工具。这些基本特征持续影响着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决定了近代哲学的发展必须经历与神学演化相互融合相互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德格尔从追问存在出发,将解释学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从而使解释学从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变成具有普遍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实现了解释学发展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解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释学循环理论亦是其解释学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海德格尔反对传统认识论模式下的解释学循环,把理解作为"此在"存在的方式,由此出发,海德格尔阐明了自己的解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讨论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 ,尤其是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转变。作者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归结为主体的形而上学 ,而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称为存在的形而上学 ,指出了隐藏在康德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不同思路。作者试图以此说明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形而上学的讨论 ,曾经发生过重要的转向 ,这进而影响到人的价值、文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于溟  殷靓 《工会论坛》2010,16(2):149-150
“此在”作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根本范畴,极具特色地集中探讨了“人”这一特殊存在,指出“此在”在其他一切存在者中具有优先地位。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他以“此在”作为探讨存在与存在者的中介,对此在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述。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具有丰富的哲学探讨价值,同时体现了其对传统人学的巨大超越,我们有必要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哲学观从拟科学到拟价值嬗变的观察,马克思、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颠覆的双重理论视域及二者关系体现为:海德格尔分析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营建了有限性的形而上学,而马克思在对传统形而上学颠覆的同时,也消除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关本体论思想价值取向的巨大反差,在于生存论方法性旨趣与形而上学性的本质主义的基础存在论。  相似文献   

9.
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是现实中极具争议的问题。非西方文化在发展框架中两难处境的实质 ,在于文化观念上存在误区。文化观念学术史表明 ,当前把文化视为严密整合的系统 ,强调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观念 ,乃是 1 8世纪法国文化与德国文化的对抗在思想上留下的后遗症。这种固化文化只表现了文化的一个方面。文化的实践观包含了既有文化对发展的影响力 ,也包含了人创造文化的能动性 ,从而真正体现了文化的本质。以实践文化取代固化的文化 ,才能解决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困境 ,而传统文化则是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许巧巧  石斌 《外交评论》2010,27(6):117-133
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传统中,基督教现实主义是一个特殊的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的"非道德"取向不同,尼布尔等代表人物在重视权力政治与国家利益的同时,始终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他们致力于在权力与道义、秩序与正义之间寻求和谐与平衡,使其既符合政治利益,也符合伦理原则。这种努力在任何时代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从基督教伦理原则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出发,通过对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国际体系诸层面的伦理道德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形成了系统和独特的国际政治伦理学说。在实践伦理上,基督教现实主义对战争、核威慑等问题的规范性思考,虽有局限性,也不乏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众社会不仅是一个指涉社会形态的概念,更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变迁相关联的概念。在大众社会概念与现实的基础上,作为人本身怎样从自己的家中被分离出来,又怎样在陌生的地域成为自己的陌生人,并再度在被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向大众化,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既包含了个人角色的演变,也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构建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众社会在个体的场内落下了根,个体在大众社会的现场中也不再是漂浮的了。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人权",而"人道"的核心就是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人的宝贵与尊严"对于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当一个人强调自己生命的宝贵与人格尊严的时候,他同时应当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法律追求公正与正义,它保护某个人的生命与尊严同时,对其他所有的人施以同样的保护.一个人如果为追求自己的不当利益,公然践踏法律的明文禁令、残酷剥夺他人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那他就同社会准则、道德和秩序格格不入,法律就不能再偏袒他的生命.否则,法律的天平就会失衡,法律的不公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人们不能在口口声声追求法律公正的同时,却以杀人犯受到法律制裁时的心理感受而决定法律的取舍!  相似文献   

13.
“To summarize, the human animal has two categories of needs. One set stems from his animal disposition, that side of him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the Adam view of man; it is centred on the avoidance of loss of life, hungec pain, sexual deprivation, and on other primary drives, in addition to the infinite varieties of learned fears that become attached to these basic drives. The other segment of man's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Abraham concept of the human being, is man's compelling urge to realize his own potentiality by continuous psychological growth.”  相似文献   

14.
加尔文重构了基督教教义,以良心自由和两个国度理论为西方权利理念的神学基础。以良心自由为其中核心,首先要求宗教自由,而取得宗教自由则至少需要保障人不受迫害和暴政的威胁,促使加尔文主义者发展出反抗权利理论。从良心道德律出发,加尔文主义者发展出主观权利和自然权利理论并且极大扩展了这些权利的种类和适用范围。从加尔文教会实践里,为之后共和宪政理论确立了民主、自由、法治三大基石。加尔文通过自己的实践为权利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时间问题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伽达默尔吸收了西方时间观中关于充实的时间的思想,提炼出自己的瞬间概念。瞬间概念将流逝的时间因素转变为人的生命内涵,一方面为伽达默尔形成历史性观念奠定了思想基础,令伽达默尔得以阐述人的历史性连贯性与现实历史的非连贯性之间的张力关系,借助于历史性的连贯性建立现实历史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为新旧不同视域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令伽达默尔得以阐述现实历史中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既断裂又融合的相互关系,表达自己侧重于连贯性而非断裂性的历史观。瞬间概念还同伽达默尔的历史间距、应用、效应史等观念水乳交融,为我们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总体思想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统的宪法概念提出质疑 ,认为传统宪法概念未能揭示它的本质属性。笔者在几位学者明锐的思想及新颖观点的影响和感召下有所启示 ,并试着发表一点见解。笔者认为 ,宪法是调整国家权力在社会中的初次分配和从总体上赋予公民基本权利及协调二者关系的根本法。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宪法的调整对象 ,揭示了宪法的根本属性 ,能清晰地表达宪法同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跳出了传统宪法理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尼采是较早从本体论意义上讨论多元主义立场的价值意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基督教与欧洲传统的形而上学内在地都包含有某种一元论的线性思维,并以此规划、压抑丰富的人性。因此,一元论的思想方式是需要加以反对的。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复合多元主义的构想。当代流行的多元主义思潮虽受到过尼采学说的深刻影响,但在价值旨趣上则与尼采的思想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概念上,美国刑法之"被利用的实行犯",相当于英国刑法之"无罪代理人原则",德日刑法之"间接正犯";在功能上,"被利用的实行犯"能够弥补,因"从犯责任"之不足而产生的司法漏洞;在性质上,"被利用的实行犯"被视为主犯,但实质为共犯;在主客观特征上,"被利用的实行犯"最主要的客观特征为,实行犯之行为具有消极次要性,但其主观上的犯罪意图却可以为故意、轻率、过失等。  相似文献   

19.
任何宗教都有一项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为其信众提供日常生活合理性生存的依据.个人不会在毫无理由的条件下接受和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个人宗教性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时信仰传统宗教和信仰基督教的佤族女性个人宗教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合理性危机是佤族女性个人宗教性变迁的主要原因,这种个人宗教性变迁的背后.积累着民族文化转型的巨大合力.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爱即信。中世纪基督教对于“我是谁”的回答,把信仰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