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七师一二四团十连女青年毛红梅是兵团农场的第二代职工。多年来,在父辈的影响下,她一边承包大田,一边种植大棚蔬菜,土地没有辜负她的付出,年年都给予红梅丰厚的回报,使她成为一二四团的青年致富能手。今年,毛红梅在搞好自家2个简易大棚的同时,踊跃承包了58亩棉田,还积极带头承包了3个温室大棚。由于红梅勤于学习农羊、种田等建投身行业科技,善于经营大棚种植,她家大棚里的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品”,时令菜蔬销往外地。春去秋来,今年,毛红梅又是大田大棚两不误,她承包的58亩棉田收获籽棉她用户不方百计的18000公斤,5个大棚纯收入在3…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四师六十二团职工围绕团场城镇化建设,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唱"活了增收致富戏。这几年,该团种籽公司大棚种植户徐建军每年种菜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前不久,大棚种植的毛芹菜卖完,他又赶紧种上了黄瓜、西红柿苗。和徐建军一样,程强等人也靠大棚种植鼓起了"钱袋子",促进了团场职工家庭多元增收。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她顶着家庭的反对和邻里的嘲讽,在农七师一三一团五连承包了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致富棚"——蔬菜大棚,令很多人投去了不解的目光.十年后,她的大棚内长满了羊角般的大椒、棒槌似的茄子、青翠欲滴的黄瓜、笔直修长的豇豆、绿油油的加工番茄苗……种植效益相当可观,令更多人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相似文献   

4.
1月10日,在九师团结农场四连大棚蔬菜基地,职工鲁绪彬正在大棚里排苗.他高兴地说:"今年我签了60个棚的育苗订单,比去年增加了两倍,三个月下来育苗纯收入将超过5万元." 九师团结农场逐步实行"少数人种地、多数人种园、养畜"和"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种养结构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蔬菜富民、牧业兴场、项目扶贫"的发展思路,确保职工收入持续稳定增加.2012年,团结农场在遭受狂风、高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夺得农牧业全面丰收,职均承包收入2.1万元(不含自营经济),比2007年翻了一番,种植户和养殖户连续5年无一亏损挂账.  相似文献   

5.
<正>3月29日,对于农六师军户农场一连职工马洪喜来说是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天他不仅搬进了新楼房,而且与该场373户各族职工家庭在同一天被农场党委授予"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马洪喜是军户农场一连的一名职工,这几年来,他承包种植了几十亩地的酿酒葡萄,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小日子不仅过得红红火火,而且夫妻俩乐于助人与邻里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去年农场在场部兴建保障性住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近年来,一师十团通过加大种植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特色经济种植,想方设法支持帮助职工多渠道增收。十团苗木基地职工张跃丽承包1个温室大棚,面积0.9亩,种植油桃。去年5月他种植的大棚油桃上市,批发价每公斤30元以上,1个棚产油桃2000公斤,卖了6万多元。苗木基地职工吕银花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果品的优  相似文献   

7.
<正>在五师八十六团十连,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职工:他是连队承包大户,每年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他又是农机大亨,农机作业上万亩;他还是企业老板,年利润上百万元,是什么样的农垦职工如此的"任性"呢?这位与众不同的农垦人就是该团十连职工李超敬。1989年,21岁的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安徽阜阳来到八十六团种地。刚开始种地的前三年,由于他缺乏经验,连年亏损,但  相似文献   

8.
<正>1月16日,农四师六十九团七连维吾尔族职工多洛洪夫妇忙着采摘大棚辣椒,今年他俩种植的两个大棚青椒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全部销售,产值2.5万元。"建棚团场给资金补助,又有技术指导,今年开春我还准备再承包两个大棚,我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多洛洪高兴地说。大棚里念起了"致富经"  相似文献   

9.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10.
工会经纬     
《兵团工运》2015,(8):40-45
<正>芳草湖农场建冷棚促多元增收李晓玉8月3日,看到自己的冷棚快要建好了,六师芳草湖老生地社区三连职工高维忠喜上眉梢:"趁农场好政策,我建了6个大棚,等大棚建好以后,我打算栽些辣椒或西瓜苗子,希望秋天有个好收成。"高维忠希望通过大棚种植来拓宽自己的增收渠道。在芳草湖各社区果蔬冷棚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钢管塑型、搭建、焊接冷棚骨架,这是该社区扩宽职工增收渠道,增加职工收入的又一项新举措。芳草湖冷  相似文献   

11.
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园艺四连葡萄种植职工王军宝,有—个和谐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家人生活得美满幸福,夫妻俩人和睦相处,勤劳致富.王军宝在园艺四连东一斗承包了10亩无核白葡萄,去年积极响应团场、连队的号召承包了一座温室大棚.  相似文献   

12.
致富之路     
小庭院大作为 要想快致富,种养结合是条路。近年来,农六师奇台农场的职工们依靠小小庭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马万贵温棚蔬菜巧增收 有着10多年丰富种菜经验的园艺场三队同族职工马万贵,自2001年以来,在不足2亩地的4座温室大棚里,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都在3万元左右。 他巧打时间差,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三茬蔬菜种植。去年,他看好农场大面积扩种番茄的机遇,于是,不失时机地培育了2棚计24万株番茄苗,同时在另外2个棚里种上了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刚过,十师一八二团二连职工张晓荣的温室大棚内各类蔬菜长得正旺。"一年挣个10万元不成问题!这也多亏了咱们老邹,有了他5万元资金的帮扶,我现在不仅承包了大棚、还养了羊又种了地。"2月12日,正在大棚忙碌的张晓荣高兴地说。张晓荣所说的老邹,就是兵团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劳动模范邹金波。扶贫帮困送温暖"党员嘛!不但要自己带头致富,还应该带领其他人一起致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这是59岁的邹金波平常说的一句话。连队职工赵建新、殷建国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是  相似文献   

14.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北区四连职工姚新林夫妇依靠科学,不仅种植大田,还承包蔬菜大棚,成为团场田园并举增收的佼佼者。2006年,踌躇满志的姚新林种植了35亩打瓜,刚上岗的妻子马玉霞承包了一座暖棚,夫妻二人准备并肩作战,早日致富。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8日一大早,农七师一二三团十六连职工于金平,就用自家的三轮车拉了一大筐话红柿和一大筐黄瓜到集贸市场去批发。这是该团职工变冬闲为冬忙,发展大棚种植的一个缩影。 2004年,一二三团全面启动千户千棚工程,距团部只有2公里的十六连,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成了78座日光型节能温室大棚,并做到当年建棚当年见绿见效。去年,该连大棚种植户卢江海、张红亮、于金平种植的春茬蔬菜,每座棚  相似文献   

16.
马爱琴,十二师头屯河农场二连职工。她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干出了一番业绩。曾多次荣获农场"三八红旗手"、"科技致富示范户"、"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称号。说起马爱琴,二连的职工个个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样的。马爱琴的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她承包的9亩葡萄地和两个孩子都靠她一个人照料,家里家外繁重的担子没有压垮  相似文献   

17.
正"我家劳力紧缺,在放苗的关键时期,多亏了连队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及时找人把棉花苗放出来了。"5月3日,五师九○团十二连少数民族职工马丽·坎加坎高兴地对笔者说。马丽·坎加坎是一名哈萨克族职工,承包了50亩棉花地。由于爱好烹饪,在团、连领导的帮助下,她家先后开起了"香别特牧家乐"、"哈萨克风味早餐店"。"五一"节后,马丽·坎加坎家的50亩棉花急需人工放苗。由于家里资金周转不过来,又不好雇工,连队党支部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人帮她  相似文献   

18.
马国彦是二师二十七团四连的一名普通新职工,多年来,他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勤劳苦干,使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5年,马国彦除了承包30亩土地外,还利用团工会小额贴息贷款,在连队集中连片的条田里修建了两座占地面积为4.2亩的育苗大棚,为连队职工、周边乡镇农民提供番茄、辣椒苗。几年来大棚的收入都在5.5万元以上。但是,马国彦并不满足现状。  相似文献   

19.
8月1日,十二师工会在头屯河农场召开了劳动竞赛促节水灌溉职工现场观摩会。师工会还特别邀请了师农业局、师供销社、滴灌肥厂的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观摩会先后对头屯河农场二连精品葡萄园、温室大棚蔬菜、三连玫瑰花扩繁基地、开心农场4个地点进行了现场参观。在每个观摩地点,连队领导对每个点进行简单介绍,示范户进行现身说法,并与农场劳动竞赛节水灌溉先进个人交流种植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正位于库鲁克库姆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铁干里克,是一个风头水尾的地方,风沙肆虐,环境极其恶劣,这里也是二师三十四团驻地。恶劣的环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可三十四团十连职工方再富1994年从四川老家来到这儿承包土地,一干却是20个年头。他和妻子孙先群一靠团场优惠政策、二靠勤劳,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承包的80余亩棉花,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多次被评为"五好职工"、"致富能人"。如今,他的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