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建设中,要使优良家风成为人们自觉的内在追求,可以借鉴阳明心学中的合理成果,从积极发现和发扬每个人的“良知”方面着力,通过“致良知”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彰显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主体精神。优良家风建设需要家庭成员以良知为引领,唤醒良知、挺立良知、力行良知,把家风建设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使和谐家风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致良知,注重“致”字的双向功能。阳明的良知,是时时德性知性结合,时时心理为一。良知是个动态之物,它合增长知识、磨砺德行为一。每一个致良知的行为,都会有这两个方面的收获:知性的明敏和德行的深粹。王阳明一生的实践实际上是一种示范,它指示着一种方向:以道德统领、带动知识,以知识辅翼、促进道德,两者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收合一共进之效。  相似文献   

3.
解决生态危机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培养“生态良知”的道德意识。生态良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良知直接地表现为人对自然万物的良知,最终折射出人对自身的良知。  相似文献   

4.
缪再强 《学习月刊》2009,(16):26-2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在整个明代学术中.以王阳明“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最巨。笔者以为,阳明心学之影响,可以从心即理,致良知,倡道德这几个方面进行窥探。  相似文献   

5.
科学昌明的时代必须发扬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形成、巩固又离不开学者对科学精神的体悟、捍卫与身体力行。作者指出:只有内化了科学精神的学者才具备科学发展所要求的良知与道德规范;也只有具备了学者所应有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良知的精神生产者,才能使科学精神得以弘扬光大。本文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学者的职业良知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蒙培元 《新视野》2007,(4):54-57
良知是建立在内在道德情感之上,每个人先天具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先天禀受的良知,却要靠后天的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因此,良知随同社会的道德进步,不断生成完善。作为有情感价值基础的是非善恶、行为规范的判断标准,良知具有善遍性,共同性。学术与良知的重要表现就是在修身自律的基础上,鉴别知识分子的使命,努力推进社会的道义与仁爱。作为有良知的学者,虽不应惟利是图,惟名是举,但却要兼顾义利,安己富国。  相似文献   

7.
鲁从阳  陈伟龄 《唯实》2010,(4):40-45
构建理想人格,价值因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良心和良知角度出发,分析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可以发现,理想人格所要求的是以良心为主宰、以审慎的良心法则和良知判断作为道德实践原则的情感和价值主体,表现为一种具有高尚和丰富情感以及明确的价值原则和意识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梁实同志: 你好。 读着你感伤的文字,我深为你的坦诚和自觉感动。你是一个有社会良知、有道德自觉的公务员。你的困惑,在当今社会中颇有代表性。不过,我欣慰地发现,在我的身边,大多数人都同你一样,都在小悦悦事件这面道德的镜子前,认真反思自我、洗涤心灵、思考入生。  相似文献   

9.
关键在提高道德意识——传统智德与当代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德是"中国四德"之一,专指道德智慧.孔子、孟子、荀子、王阳明对智德的内涵作了阐释.智德作为明是非、别善恶、知荣辱的道德意识,与仁、义之类具体的道德规范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指挥之德,具有统揽全局、调控人心的功能,在提升社会道德文明水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从提高全民道德意识的高度,抓住了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当今我们要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实现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关键在于大力加强智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明是非、知荣辱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2,(22):46-46
网络媒体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追求,坚持正确导向,高扬主流舆论,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砥砺品格、提升自我,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