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体制的转型催生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现代性变迁,进而支持和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真正扎根与最终建成,将为公民政治心理优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独立政治人格的塑造则为其成熟奠定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三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性"发展问题。以"中国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革现行民族教育,开展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自由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获得建制化,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出现分离。如何协调"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成为当代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重大现代性问题。在批判反思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韦尔默指出现代性是永远不能完成的谋划,其批判和反思应理解为进入后形而上学阶段,而托克维尔提出的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则为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适的美好构想。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政治生态的变迁极大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政治观.当代政治观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内在地决定了政治观必须以人民为本位,这是我国当代政治观与西方政治观的原则分野.当代中国政治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顶层设计与民意推动就成为当代政治观自觉建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政治传播制度变迁的梳理,探讨中国政治传播实现政党沟通需求的动态过程。中国政治传播呈现出"权威性沟通"模式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起点,并由于路径依赖使后续的制度变迁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伴随社会与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国政治传播通过制度变革回应了多元社会与现代制度权威建构的新需求。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权威性沟通"模式出现三种变体:其一是一元化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意识形态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以归口管理体制、组织通道为制度表征;其二是混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民主权威为观念支撑,表现为政治传播系统中新闻发布与民意回应等制度的设置;其三是整合型沟通模式,该模式以现代制度权威为其观念支撑,体现在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化建设与职能整合改革中。以上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传播的"权威性沟通"模式在不断吸收"表达性沟通"模式的优秀经验的同时,亦在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思想史语境,现代文化政治冲突的实质是现代性思想与反现代性思想的较量,其根源可追溯至文明演进与历史实践所催生的现代英法文化与现代德国文化的博弈。立足于文化与政治互制情形,如果说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代表着当今世界三大文明,那么,TPP、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和"一带一路"战略则分别表征着这三大文明最新的地缘政治博弈形态,也体现出现代文化政治冲突的最新架构格局,尽管这三者背后的理念根本不同。文化主体性并不一味耽于与时代同行的自我身份的确证与再造,更需要一种大视野下"心灵秩序"整合性存在意识的关照与攀缘。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重建,应立足于文化与政治互为对象的双向建构层面,以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来实现民族复兴,并着力培植基于沟通理性的文明对话态度。  相似文献   

7.
李辉 《理论导刊》2008,(3):13-16
党群关系与政治沟通作为影响中国政治的重要因素,二者的耦合互动统一于当代政治改革和发展的过程.要高度重视研究党群双方基于角色嬗变带给政治沟通的影响,并透过党群关系中的利益主线来剖视政治沟通模式的具体变迁.新时期,政治沟通要适应党群关系的动态发展,主要在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沟通的制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适应时代变迁,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根本动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生活的整体转型,凸显了时代精神的差异性,呈现了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确立当代视野,是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内在前提。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必须确立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视野、合理安置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视野、超越单纯是非逻辑的正义性视野。保持开放状态,是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应该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关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对话关系、与政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其竞逐真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相对落后的农村虽然远没有实现器物和制度层面上的现代化,然而漫溢着的现代性却成为乡村社会的一大景观。现代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紧张与矛盾是由于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等子系统的变迁速度不匹配所致,它们之间的冲突引致了农村居民内心的焦虑以及社会失范乃至政治不稳定等诸种社会现象。本文从乡村现代性的获得及其特征以及它与乡村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着手,试图理解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属性以及它与农村政治秩序的勾联。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服务行政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理论结果,将重新改变有关社会治理的认识。服务行政模式深刻地回应了生活政治对解放政治置换这一趋势,将公共服务作为判断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的正当性依据,是对现代性政治结构关注统治秩序的历史性超越。按照这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旧与新,其思路是执政党选择服务行政为社会管理的制度工具,将治理—公共服务作为新的意识形态诉求,将"人民正义"由执政的正当性辩护调整为人民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和实现。服务行政理论是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成果,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转换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