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诉讼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艰难的工程,长期以来,"以侦查为中心"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真正贯彻"以审判为中心",在诉讼阶段论的模式下,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需要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改革的目标无一不与我国预审制度的职能高度重合。在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格局下,应重新审视并引导预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使预审的应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应加快制度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关规定、设置"主办预审员"、由"侦查中心主义"向"以审判为中心"转化,这是完善预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审判为中心内涵丰富,对照其原则理念,受长期以来以侦查为中心诉讼模式之影响,当前公安刑侦工作在思维理念、证据收集、配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秉持"体系化"改革思路,可从思维理念转变、相关制度机制健全完善、考核指标调整等方面综合着力,推进新形势下公安刑侦工作之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4.
现行"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性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及诸多弊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进,检察机关应探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具体应对措施,审前唱好主角,庭中当好配角,以推动检察职能行使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中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顺应了司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审判制约、引导、监督、检验着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全案移送主义,而不能改为起诉书一本主义、部分证据移送主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现有刑事诉讼以侦查为中心,其实质是以逮捕为中心。从以审判为中心的理论内涵入手,立足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侦查监督为视角,探寻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防范冤假错案为高度转变执法理念,以证据裁判规则为标准全面审查案件,以羁押必要审查为重点发挥司法属性,以科学合理效率为原则重塑考核指标,做到检察机关敢于、善于、依法、规范开展侦查监督,为审判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追求公正与效率是各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旨在推动庭审实质化来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然而,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对于某些轻微刑事案件,按照庭审实质化要求办理必然会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挤压其他案件办理的效率,最终影响公正的实现。应当推进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将刑事速裁程序定位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应有之义,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从而保证公正与效率两大诉讼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下刑事速裁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公正与效率是当今各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以推动庭审实质化来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然而,"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对于某些轻微刑事案件,按照庭审实质化要求办理必然会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挤压其他案件办理的效率,最终影响公正的实现。因此,应当推进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将刑事速裁程序定位为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应有之义,大胆尝试并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保证公正与效率两大诉讼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诉讼指导思想的确立,要求公安侦查部门摈弃以前刑事侦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积习,充分认识到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时间紧迫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刚性应对"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提升侦查工作的质量水  相似文献   

10.
正一、刑事技术人员的职责变化及能力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确保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之一,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因其弊端而对其全盘否定。目前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存在逻辑混乱、法律冲突等问题,尤其审判委员会的实体裁判权面临改革空间不足的问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下,审判委员会应实现功能重新定位与调整,将其在个案中的实体裁判权改革为法律咨询功能,同时激活其宏观职能,即实现审判委员会微观的法律咨询功能和宏观的总结审判经验、审判管理工作职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警察出庭作证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背景下的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措施。警察出庭作证将成为公安机关常态工作之一,对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以公开报道的30宗警察出庭作证案例为研究对象,对警察出庭作证的地域分布、案件性质、争议内容、作证内容、相关措施等实践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警察出庭作证流程已初步形成,但出庭作证仍以临时培训为主,且偏重于技巧训练。故而,作者提出应加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理念,开展警察出庭作证的能力培训,以及完善警察出庭作证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以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法院系统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松原地区两级法院作为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离不开司法责任制的落实,落实司法责任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落实,就是要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总要求,革除审判权运行当中存在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明、权责不一"等痼疾沉疴,不断优化审判权运行机制,切实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撤回公诉制度尚未得到《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承认,仅有"两高"司法解释的概括性规定,处于立法的灰色地带。实践中撤回公诉也存在撤诉事由脱法化、功能异化以及撤诉后再诉现象普遍等问题,追根溯源,原因在于"审判去中心化"的实然诉讼格局,在此格局下审判沦为对侦查、起诉活动的确认,撤回公诉成为控诉机关规避无罪判决的"绿色通道"。因此,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应当扭转以往我国诉审关系的错位格局,发挥审判在刑事诉讼中的核心作用,并基于审判中心主义视角改革撤回公诉制度,从反方向防止程序倒流。  相似文献   

1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司法鉴定启动权之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构建,控辩审三方关系的平衡,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鉴定启动权是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方依法享有的开启司法鉴定活动的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包括申请权、决定权、委托权等。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配置亟需调整,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并完善必要的救济制度,使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审查逮捕诉讼化作为我国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改革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相关司法解释,对该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中面临刑事诉讼构造与推动诉讼化改革的要求存在距离、司法机关的观念意识上的障碍、司法亲历性与中立性的形式化倾向、审查逮捕诉讼化方式混乱、社会危险性考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等困境,需要在实现审查逮捕诉讼化过程中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对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如何理解,如何认识,目前理论界、实务界还有一些分歧,主要集中在"以审判为中心"适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关键是侦查模式的改革,以检警关系的重构遏制侦查权,以达成控辩双方对等、法官居中裁判的三角形刑事诉讼结构。改革的对策有三:下策是建立专门化侦查体系,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侦查模式行政化且缺乏制约的问题。中策是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能有效地实质上参与侦查,有助于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并着眼于审判运用证据的角度,将侦查引导到围绕庭审中心来,但提前介入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制约手段。故建立"检警一体"的刑事侦查模式是为上策,即刑事侦查按"检警一体"化原则受检察机关制约、指挥,同时"检警一体"化也打破了警、检两道工序,使之围绕审判这一中心,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控方体系。  相似文献   

20.
鉴定意见是各类案件中事实认定的依据,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基础,是由鉴定人依照学科原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判断。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目前鉴定人资格的授予制度能否满足各类诉讼法及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找出我国鉴定人资格授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