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显著增多。与此同时,对华负面报道和恶意炒作却日益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也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中印关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媒体对印度报道的偏好及其对公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中国对印度报道的总体情况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媒体对印度报道的偏好特点 ,针对这些偏好提出了作者的评价 ,并分析了出现对印度误读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印度对华投资迅速增长,但是印度对华投资的总额和规模与两个人口大国的市场规模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对印度对华投资的特点、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的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该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新加坡《海峡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题材、报道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探讨该报纸是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印中加勒万河谷冲突使两国关系跌至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的最低谷。此次冲突看起来具有偶然性,实则是莫迪政府对华奉行示强外交、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政策效果的一种必然结果。其后印度对华示强外交的举措更加频密,带有寻机报复的直接考量,更有其深层逻辑。其中,既有印度常年追求"绝对安全"与主导地区秩序的政策惯性,也有莫迪政府有意利用外部战略环境利好谋求对华"变道超车"的发展路径选择。印中关系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印国内政治生态的右倾色彩则为该冲突及莫迪政府对华示强外交预置了底色。此次冲突再次表明,两国关系现有运行机制与架构效能衰减,难以平稳运转两个毗邻新兴大国之间的复杂互动,中印关系到了非重构而难以重启的关口。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70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外交关系在波澜中发展的70年。70年间,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苏加诺时期的友好合作、苏哈托时期的负面为主、民主转型时期的逐渐缓和和佐科时期的开放共赢。在当前印度尼西亚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有较高的契合度,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有继续向好的趋势,但受印度尼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域外大国的影响,部分印度尼西亚媒体倾向于报道涉华负面信息,影响印度尼西亚民众对华好感度,加之南海问题中东盟各国的立场各异,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以正面为主,但不断变化且存在隐患。本文认为,分析并重视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复杂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巩固双边外交关系,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析美国<2008年中国军力报告>,并结合近年来美一系列对华军事动作和言论,可以看出,合作与防范同步加强已成为美当前对华军事政策的基本取向,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展望未来,美对华军事政策仍可能合作与防范并举,但更强调防范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媒体之所以反华是基于以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 ,即对中美不同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认同 ,由于这种认同的偏差 ,导致中美文化和安全上的困境。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结构 ,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 ,决定国家利益的因素不仅仅指现实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权力 ,而且包括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国家身份和集体认同。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塑造利益 ,因而观念建构利益 ;观念和身份建构利益的认同 ,社会互动重塑认同 ,进而改变利益。美国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就是观念、身份和认同与利益的共塑与融合的结果。中美关系是具有洛克文化特征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作为东盟成员国中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及水域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之一,马来西亚虽前后历经3任总理,但该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所秉持的政策始终坚持以“务实”为基点,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使者报》是该国政府的喉舌报,本论文通过对该报近10余年来与南海问题相关的大量新闻报道或综合评论的跟踪分析,尝试对马来西亚的南海政策进行解读,并探寻有助于我国应对南海困局的“马来西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印度2001年新竞争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 196 9年颁布的《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已不适应印度经济的发展需要 ,印度政府于 2 0 0 1年 7月颁布了新的竞争法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法的目的和任务 ,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以及印度竞争委员会的建立、组成、权限等有关规定 ,这些规定对印度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印度移民日益成为印度政府扩大其影响力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印度移民自身的影响力。这一情况引人注目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摆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印度尼西亚政府以制定竞争法作为承诺之一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尽管印度尼西亚竞争法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但它的颁布标志着印尼政府建立自由和公平的竞争体制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运行态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揭示印度经济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相应特质,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印度的中国研究开始起步。1947年独立以前,它以涉及中国文化的汉学研究为核心。独立以后,由于中印边界冲突和美苏冷战等复杂因素使印度的中国研究开始转型,汉学研究逐渐边缘化,让位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随着中印关系逐步正常化,印度的汉学研究重见起色。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的崩溃,冷战的结束,海湾战争的爆发,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使印度对外关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印度与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关系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的“东向”政策同新加坡“加强区域化投资”经济战略政策相互呼应,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印新两国开展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了解并借鉴他们之间发展经贸关系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对印、对新的经贸关系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印度近年来注重开展大国外交,尤其将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放在外交的重要位置。印度力图通过大国外交配合在全球层面的崛起,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营造有利的国际与周边环境;与此同时,崛起的印度也需要强化外交的独立自主。如何协调两者是印度外交需要面对的挑战。2010年,主要大国领导人相继访印,印度与大国的外交互动活跃,在影响国际机制、拓展经贸合作、强化反恐与地区安全、提升防务能力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印度推动大国外交,尤其是重视印美关系,为印度赢得不少战略筹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历史比较悠久.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把农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等相继在东盟国家开展了一些农业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中印关系逐步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印两国在经济领域也加快了合作步伐,印度对华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本文就这一现状、原因及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SHRI P. R. CHARI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2013,25(1-2):217-228
ABSTRACT Human rights embody universal values that cannot be compromised but there are regional specificities and times of conflict when adherence to absolute values may not be possible. This is not to suggest that human rights in conflict zones can be trampled upon. What is argued here it that circumstances need being given due weight if an impartial view is to be adopted. This hypothesis is argued by reviewing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Kashmir, noticing the parties in contention, and the legal and judicial routes available for redress, before suggesting several remedie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is zone of confli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