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羁押,是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措施,决定羁押应慎之又慎。目前逮捕率高、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比率低、逮捕质量有待提高是我国捕后羁押制度的现状,而设置此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的缺陷,比较国内外有关规定,从审查主体、审查程序的启动、审查时间、审查方式、审查内容、审查意见的落实等方面构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
捕后羁押作为一种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制度,正确的使用有利于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公平社会的建立。如果滥用逮捕羁押制度则可能会造成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侵犯人权的严重问题。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对捕后羁必要性的审查规定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能解决立法和司法上的问题,我国的捕后羁押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笔者将分析逮捕后羁押审查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捕后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机制构建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馥君 《法制博览》2015,(3):140+139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具有纠错功能,有助于降低逮捕的适用比例,体现人权保障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坚持无罪推定原则、客观中立原则和正义原则。羁押必要性审查应注意方法选取。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内容上,建议编制详细的审查细目表,逐项审查,并综合评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进而客观、中立地反映羁押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高比率是普遍现象,"够罪即捕、一押到底"成为司法实践中习以为常的惯例。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在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的工作职责,对此促进逮捕与羁押的分离,抵制过高的羁押率,减少错误羁押和超期羁押,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刑诉法虽提出该制度,但只是给予原则性地规定,没有可行的程序规定,在具体实践中亟待解决和规范的问题,需要确立具体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在即,其中就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作出了规定,但具体的审查范围、方式和程序却未作出规定。笔者尝试从审查的范围、审查的启动程序、救济措施等方面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和方式作出细化规定。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没有将逮捕必要性证明问题作为逮捕工作的核心,导致实践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前羁押率较高,不符合对其教育、矫正的基本宗旨。因此,有必要对逮捕的价值追求重新认识,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逮捕程序中必要性证明重要性。根据我国国情现状及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应将类比推理逻辑引入我国的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证明过程中,由检察机关在遵循先例的基础上对逮捕活动加以审查,并且赋予侦查机关和辩护方充分的异议权和参与权,以达到节约司法资源和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羁押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新诉讼法对审查逮捕方面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有效必要的逮捕适用条件,对审查逮捕工作中的环节进行完善,同时有效减少审查逮捕程序行政化色彩,确立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等。刑诉法修改前后的变化对于侦查监督部门来说,存在一定的挑战。新刑诉法下的基础是保障人权,在此前提下对逮捕使用条件进行细化和分析,更加明确了审查逮捕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羁押率过高、羁押期限过长,一直为理论界所诟病。理论界一直在探求降低羁押率的妙方,实践中也对此孜孜以求。2009年3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本文下称“沙区检察院”)推行了以律师介入审查逮捕程序为核心的审查逮捕程序正当化改革(下称“律师介入制度”)。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对于达成防止错捕、减少不当逮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推进量刑程序改革,乃至对于整个司法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新刑诉法的一项新的控制措施,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本文对该项新制度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阐述了其几个主要的理论问题;其次界定了新刑诉法的完善和改进措施,并新增内容进行解读;最后指出了该项制度应该审查的重点内容并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刑诉法的颁布是我国事事诉讼法史上的一次转折点,我国公民的人权在新刑诉法中得到了体现和完善,但是这次新刑诉法也强化了检察机关履行侦查监督职责,明确和完善了对检察机关的审查逮捕条件和程序以及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因此,对于公民来说更有效的保护了人权,而相对检察机关来说无疑给审查逮捕工作增加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