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惜与期待     
《半月谈》2005,(9):75-75
我最早接触《时事资料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在1988年、那时,我从香港回乡,在新华书店看到《手册》.一翻阅,觉得内容太好了,非常喜欢,于是买下了.但只买到1982年版和1987年版的,后来我再也买不到此刊了,因为每次托内地朋友代购,都回答“找不到”。1992年后,因工作较忙.我就把找《手册》的事情丢到脑后去了.  相似文献   

2.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3.
我在2012年第7期《同舟共进》杂志发表了《海峡两岸政要日记》一文后,想不到引起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的注意。她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说吕将军去世后,留下一大堆日记本。她说与我是北京大学校友,她当年考入北大生物系,后来转入中国医科大学,希望我来北京时到她家看看。  相似文献   

4.
深深海峡情     
在我的旧文件夹中,有一份珍藏30年的《中国新闻》,其中《故乡的怀念》一文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时我在江苏无锡市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改写而成,后来被中新社收入《海峡有限情无限》一书。文中那寄托着绵延多少岁月思念之情的语句——“有时,我觉得故乡离我那么远,因为与她来往断绝,音讯不通已30年;  相似文献   

5.
任冰 《今日中国论坛》2009,(11):115-116
《朱铬基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记者问”)这本书在我手里很久了,起初是因为“热销”而跟领导借来翻翻,后来就接到领导命令,看完了写个东西,于是一不小心就在我这放了近一个月。包里天天揣着它,就是觉着无从下手,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懂国家大事的我而言,难度不小。  相似文献   

6.
我“触电”是从电影《天国逆子》开始的。这部故事片是根据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苦海中的泅渡》改编而成,放映后得到一些好评,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两项金奖。由此使我对影视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刑警本色》和《黑冰》《黑洞》《黑雾》。《刑警本色》的原作也是一部纪实作品,书出版后,在案发地曾被黑市炒到300元一本,改编成电视剧后,也有了较高的收视率,并获“金鹰奖”。这部作品的拍摄可谓困难重重,因为它涉及了当时还比较敏感的黑社会犯罪和公安内部的腐化变质及其他种种矛盾问题,最终我所在的安徽省公安厅极…  相似文献   

7.
我最早看美剧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Friends》(中译名为《老友记》或《六人行》)风靡全球,我和室友一集不落地看完,虽然是为了学英语,但收获了许多欢乐。《Friends》曲终人散时,我们还颇有些伤感,担心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经典的美剧。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一些,例如《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等,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很少看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虽然有一些很不错的片子也曾吸引了我,比如《亮剑》《潜伏》,但总的来说,我并不喜欢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好缘自何方,后来,偶尔看了一集红遍大江南北的《甄缳传》,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8.
韦光辉 《当代广西》2008,(24):57-57
2004年2月的一天,我在朋友的办公室里认识了《当代广西》.从此爱不释手。4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后来,它成了我们一家3口的至爱。每次各种报刊摆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先翻阅《当代广西》。每每看到刊中好的文章我都要摘录或剪裁下来,保存好,作为工作中的借鉴资料。4年来,我已摘抄、剪贴了厚厚的3大本子。这一在别人看来不起跟的本子,我却把它当成了宝贝。《当代广西》用她那独有的风采和务实的办刊风格吸引着我,鼓舞着我,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2008年各级统战刊物都开展了征文活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特别重视,早早发出征文通知。看了通知,我即撰写了《五一口号与联合政府》一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到《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后来,我惊喜地发现在第9期上竟刊登了。第12期杂志上,我的名字被列在获此次征文二等奖的名单中。这对于一个离岗已经8年的“老统战”来说,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回忆与联想时的激动和欣慰。  相似文献   

10.
董健 《人大论坛》2009,(2):47-47
记得刚被组织上选调到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不久,一次领导拿了—本《人大论坛》让我学习。开始我只是漫不经心的翻了翻,后来竟被它吸引了,—页页地读了下去,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价值。我总的感觉是《人大论坛》对我们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幸有当年     
与《中国妇运》结缘始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到河北省妇联工作,领导安排我做文字工作并担任《中国妇运》(当时刊名《妇女工作》)通讯员。从此十多年间,直接接受这一刊物的业务指导,不仅锻炼了文笔,开阔了眼界,而且对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写《特别谍案》一书,与我写其它 作品不同。写《沧海风流》,主人公胡征是我的大学老师,与李辉与胡风案件有点相似,他是“胡风分子”贾植芳的学生,历史把两代文化人安排作师生关系,就有了后来的文化人对上一代文化人命运思索。写《百战将军·肖永银》,是因为我要替我的老师还一份历史情债,因为当“胡风分子”胡征沦落在陕西最偏僻的陇县山中的时候,他写了数百封求助信均石沉大海,是当年他在战场上被俘时的旅长肖永银救拔了他的苦难。写《黄河大移民》和《天国葬礼》,我都是追寻着一个信息很快地见到了我笔下的主人公们。吕出情报…  相似文献   

13.
原本,我对高晓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音乐人”的份上,只因他早年就被传唱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念大学的时候,买了本《写在墙上的脸》,几年后才发现这书也是出自高老师之手。直到这两年红透半边天的《中国达人秀》,让坐镇评委席的高晓松瞬间火了。再后来,高老师新闻不断:酒驾豪车撞人入狱,半年后获释,转身参加了禁止酒驾公益宣传片的拍摄;随后成功回到《达人秀》评委席,不多久又重拳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晓松说》,在网络上搞得风生水起。如今,他即便面对各种关于“酒驾”的调侃照样面不改色、谈笑风生——这可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呀。  相似文献   

14.
王凤青 《春秋》2009,(2):10-11
1946年1月27日,《新华日报》以《军警宪兵特务竟搜查黄炎培住宅》为题,对国民党军警宪兵非法搜查黄炎培住宅事件进行了报道。黄炎培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说:“国民党政府对我忌恨很深,因此,在1946年1月26日出现了特务搜查住宅的事件。”那么,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5.
初识傅元天大师,是1989年复。因请教于大师,曾与大师相会于青城山建福宫。后来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懒得坐忘》,此文收集在我的散文集《妙心集》中。曾记得大师当年长髯飘逸,精神矍铄,一副仙风道骨、超然洒脱之气。虽初次见面,却平易近人。傅大师邀我至石桌边,斟...  相似文献   

16.
走近杨凌娜     
江宁 《江南警界》2003,(1):12-16
我知道她很早,见到她却很迟。早就听说宁波海曙有位了不起的女刑警,名叫杨凌娜,此女英勇善战、艺高胆大,在刑侦战线上功勋卓著。再后来,她上了《江南警界》杂志2001年3月号的封面,成为“封面故事”——《刚能斩金削玉,柔能拂钟无声》的主人公,而我恰好是该文的发稿编辑。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杨凌娜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案子。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刑警杨凌娜临危不惧、处惊不变的壮举感动着。  相似文献   

17.
眼见为实     
出于对《时事报告》的偏爱,平时我很乐意为这份杂志做一些宣传工作。开始,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同事和朋友说这份杂志的种种好处,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想还是眼见为实的好,于是就把自己订的《时事报告》拿出来给大家翻阅并向他们推荐重点文章。这一招果然有效,很多人看了之后,纷纷夸好,认为杂志内容丰富、深刻和独家新闻多,而且没有架子,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就这样,我周围订阅《时事报告》的单位和个人渐渐多了起来。有趣的是,我的一位同事,订了好几份《时事报告》,作为礼物送给上大学的女儿和正在上中学的侄子、侄女们(…  相似文献   

18.
最初与《支部生活》相识是在2007年,彼时父亲的单位为每位支部书记订阅了一份,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当年的旧刊。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办公室的桌上也总有一本《支部生活》。每每读到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一段真诚坦然的叙述,—篇言简意赅的点评,都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残疾人》2007,(8):37-37
今年,“牵手互助”曾三期连载了赵庆玲女士的《穿用假肢常见问题指南》。赵女士的《指南》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琢磨出的经验。当初,我看见她的文稿时很是兴奋,真是太实用了!后来,赵女士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看到杂志也是很兴奋。早时,她记录下这些体会后,许多残疾人朋友都跟她要着看,于是她就试着投来稿件,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乎,我俩都兴奋着。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现在的男孩子很难当.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的压力,学业的压力和家庭的压力下.他感到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男孩子的生存和健全比起女孩子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课题。后来我用了幽默的形式把这些理念写入《男生贾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