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6):89-89
巩固在《文史哲》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广义 《桂海论丛》2011,27(2):42-45
有学者撰文对环境伦理学进行批判,指出它是浪漫主义、西方主义、虚无主义的化身;在法学界,其"真理化"倾向比较严重,使环境法学者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建构与环保实践。笔者认为环境伦理学并没有"真理化"的自我标榜,其本身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论证逻辑方面,"自然主义谬误"问题的消解补充了其逻辑缺陷;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日益凸出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促进了环境法学由"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转变。同时,在环保实践方面使人们学会了"伦理生存"。  相似文献   

4.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中国环境外交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期间,环境外交对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中国环境外交面临新的历史重任,即不仅要为我国寻求新的国际经济发展空间,而且要有效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国际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类学研究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思想战线》2000,26(1):71-76
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前半世纪是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起步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在"抗战"前后达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峰值;后半世纪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跌落至谷底,本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重获新生,并于9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中国人类学在面向21世纪之时,在新的起点上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及本土化,并以崭新的姿态准备充实现代国际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回顾和反思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0,26(5):7-12
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时候,人们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环境伦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然而,按照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实际上,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面对生态、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危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复述某些传统伦理,而是建立新的现代伦理,并对人自身的价值及其艰苦卓绝的创造价值过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10-1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1世纪中国与世界:伦理学的社会使命与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在回顾、总结中国伦理学30年发展的基础上就21世纪伦理学的使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以及德性论与规范论、应用伦理学等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班琼 《当代建设》2003,(1):41-42
本文通过对外国"DESION"与中国"意匠"的对比,说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引进外国"DESIGN"的同时,注重继承中国传统的"意匠",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是非常丰富的,中国政治思想与哲学、伦理学思想联系紧密.中国政治思想吏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与国家政治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相关的各项因素,包括哲学、伦理学思想、国家的政治制度、治国之道,政治权术等角度等.  相似文献   

10.
"城郊村"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本土化"的特殊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并严重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本文在分析"城郊村"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郊村"改造为着力点推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