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通过学习和反思,我有如下认识:概括地讲,就是:改革必然论,改革必要论,改革动力论,改革调整论,改革考验论。现简述如下:一、改革必然论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  相似文献   

2.
百家论萃     
邓小平的“精神动力”论邓小平在研究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新思想。他认为,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既要有物质动力,又要有精神动力。首先,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依赖于多动力的综合作用而不断稳步地前进的,其中社会主义精神动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精神动力与改革动力相辅相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邓小平发展动力理论的独创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改革动力”论和“精神动力”论。再次,注重精神动力的作用是找们真正的优…  相似文献   

3.
浅析邓小平的矛盾观卢昌健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并使之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试图从“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稳定压倒一切”、“共同富裕’等著名命题中,探讨邓小平矛盾观的动力论、协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已一路凯歌的行进了二十个年头。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凿的事实使人更加坚信,只有改革,中国才有希望,中国才能展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谓改革,我们一般指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但是,面对当前改革攻坚中所涌现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是: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还是动力之一?按照事物“自我矛盾”、“自我运动”的辩证法则,是否应从生产力内在结构的矛盾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5.
由周抗同志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民主论》一书,是近年来民主理论研究的可喜成果。它对于推动我国民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书共分四篇十章。本书第一篇,作者从现实、历史和理论三者统一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民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并从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着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说明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从矛盾动力到改革动力看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演进陈义友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读书笔记》)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讲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370页)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社会主义”论质疑何源章当前有的学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一种新社会主义理论。”①或称为“新社会主义观”②。对此提法,笔者难以苟同。它不利于我们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在当前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还存在许多观念上的障碍。因此许多同志认为,要深化改革,顺利完成新旧体制的转换,就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观念更新。这里我想就社会改革与观念更新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给“社会改革”正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对待“改革”、如何认识“社会改革”的作用?现在,人们从几乎席卷世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对“社会改革”的种种偏颇认识并没有得到彻  相似文献   

9.
论传统行政权力对市场导向改革的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统行政权力对市场导向改革的侵蚀赵凌云中国能否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的是市场导向改革能否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这一目标模式的要求健康地推进。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走走停停”,并出现局部方面的扭曲。这表明,有诸多因素正在阻碍干扰,侵蚀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论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战略意义一我国农村怎样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跨入21世纪,怎样把握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2月18日,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落实“三个争先”特别是"改革突破争先"要求,全面部署我省数字化改革工作。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推进全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12.
<正> 李会滨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10论》最近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展开,从10个方面较为集中、深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若干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部系统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寓专业学术性与实证理论性于一体的力作。《中国社会主义10论》(以下简称《10论》)宏观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基本内容。《10论》通过“国情论”(第一章)对基本国情进行科学而务实的透视,以宏阔的眼界扫描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3.
万丽华  龚培河 《前沿》2008,(12):9-12
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有两个基本向度: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只有二者保持动态平衡,社会经济发展才会顺畅。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原因就是在两个体系之间不断进行“钟摆”式的政策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勃兴而忽亡的原因则是不能针对苏联模式存在动力不足问题进行根本改革。相比之下,中国特色改革把强化动力体系和提升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升华,这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8年来经济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的、优惠的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5.
<正> “趋同论”是始于本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后逐渐风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它宣称当今世界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正互相吸收对方长处,而走向一种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的“最佳社会制度”或“第三种制度”。如果说“趋同论”产生的理论前提主要是“依据”了所谓“最佳社会制度”这种先验的假设,那么“趋同论”思潮泛滥的实践“依据”,则主要是战后四十多年来两种制度改革潮流中所出现的若干“趋同”现象。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以“自我调节”为中心的调整(实质也是改革)和社会主义以“自我完善”为中心的改革及其出现的“趋同”现象?对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机构改革的冲击波正震动着中国大陆的许多“衙门”。人们预计这次机构改革在三年内大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减少四分之一。势在必行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敲定,但此前已有种种传言涉及此一方案。有迹象显示,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过去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国家计委在这次机构改革中首当其冲,缩编势必在所难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步入了卓有成效的新时期。在全面总结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改革思想,创立了新时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改革论,构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涉及改革问题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根据本人学习体会,归纳为以下八个  相似文献   

19.
以科尔奈为代表的改革经济学家,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普遍遇到的矛盾和困境,抛弃了原来坚持的经济改革学说,转而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不可改革性,否定过去所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可改革性的命题。(“不可改革性”在科尔奈新作《通向自由经济的道路》一书中作了说明,参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1期)这种理论思潮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反动,值得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国人民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政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的、稳定为前提,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出发,努力实现“三个把握”。一、把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民政工作新走向。即:民政工作愈来愈紧密地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之中,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配套内容;民政工作愈来愈紧密地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之中,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政工作愈来愈紧密地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