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调动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刘锡荣当前,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投入不足。许多地方农业取得的成绩,仍然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最终将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当是使农民成为农业投...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投入构成分析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资本投入上,由传统的国家、集体投入为主的体制转变为以国家、企业、社会经济实体以及家庭等多元投资主体。在贫困山区,由于集体的公积部分空壳化,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几乎为零。社会经济实体投入也很少,家庭投入能力有限,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比重失衡,结构不尽合理。从全国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有所增加,但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以下。这一比重在“六五”期间为8.8%,“七五”期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有效投入不足是导致农业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走活农业投入这盘棋,则不可能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进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进行制度创新,激励农民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重要的农业投资主体,但目前农民技人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土地产权制度不明确,农民“怕变”的心理依然存在。二是农业投资的比较效益低,工农业“剪刀差”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农业投资效益明显要比第二、第三产业低。三是农业投资经营的周期长,风险局,农民缺乏规避农业经营风…  相似文献   

4.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迫切需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福建省财政厅厅长陈小平认为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作用,以加快海峡西岸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朱利发展农业,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增加投入。农业投入从广义上讲,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农业的各项投资,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及外商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投入和劳...  相似文献   

6.
赵保华 《群众》2008,(5):65-65,70
近年来,我们丰县紧紧围绕“富民强县”总体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探索财政贫困县农业投入新机制,努力破解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格局,加快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进程。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到60%以上,大苔蒜、种肉鸭、果品、洋葱、肉羊、杨木板皮等6个特色产品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成为全国种鸭养殖、苔蒜种植、洋葱种植第一县。在创新投入机制、发展高效农业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主要症结是:农业投入锐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对农业生产形势过于乐观造成投资指导思想弱化。②农业投入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下降。③比较利益的诱导和利率杠杆的作用,造成信贷结构向非农业倾斜。④农户实际收入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农业投入中绿箱政策使用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爱华 《桂海论丛》2003,19(3):33-35
农业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乃至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量严重不足 ,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从投入的特点上看 ,结构也不尽合理。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必须符合WTO规则 ,因此在WTO框架下用好绿箱政策 ,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调整农业支持的政策结构 ,是今后我国农业投入政策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农民投入主体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是农业投入的主体,要引导他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开发,并从多方面增加劳动积累。最近,我国又颁布了《农业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用于下列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骨干工程,防洪、治涝、引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在当前形势下,由流通重点基础设施,商  相似文献   

10.
《政策》2008,(7):61-62
财政部指出,今明两年,财政部将进一步落实“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深化“三农”投入机制创新。财政部将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使“三农”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明显高于上年。同时,深化农业投入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行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财政部表示,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分税制条件下县级财源建设□王莉荣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央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改革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力度,规范税收体系,依法治税;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经营机...  相似文献   

12.
增加农业投入,是增强农业后劲,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就农业投入机制转换、新机制构造和运行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农业投入机制转换与投入弱化农业投入机制受经济模式制约。经济模式不同,农业投入机制也不一样。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中,农业投入机制是以计划机制为内核的一种强制性积累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发了三个中央1号文件,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农委近年来对农业投入问题的调查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与“三农”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比,目前财政支农的力度还很薄弱,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应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目前,中央对“三农”的投入通常称支农“大口径”,过去中央对支农主要是针对农业、水利等方面,通常把它叫做“小口径”。现在中央提出“三农”,即农业、农…  相似文献   

14.
秦嵩 《求索》2008,(10):24-25
财政支农和农业贷款是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两大主要途径,两者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拟通过山东省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支农和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中,财政支农比金融贷款更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而且金融贷款与财政支农之间具有显性的依存关系,即政府对于农业的政策性投入多寡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于农业的贷款数量。据此,我们认为,有理有节地实施财政支农仍然是当前发展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正确引导金融机构,以促进金融贷款更多的向农业发展倾斜。  相似文献   

15.
肖文兴  向佳炜 《求索》2011,(2):40-41,197
我国财政投入绝对规模扩大、财政农业投入比例长期偏低且处于下降状态、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财政投入增长新机制;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的优先顺序,优化投入结构;更好地发挥广大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改革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如何保证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陈苏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农民问题。农民既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又是农业生产、农业投入及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不能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党的...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就此与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科研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一、对当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财政作用的几点看法云南省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财政的巨大投入和大力扶持。调研中社会各界普遍反映,云南财政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烟、茶、胶、糖支柱产业和花卉、生物系列等新兴产业开发,财政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成效是明显…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出路●冯继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健全过程中,财政转移支...  相似文献   

19.
黄晓平 《群众》2008,(12):9-10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和省支持“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支农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创新财政支农惠农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整个财政支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20.
对定南县「八五」期间农业投入的调查余盛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政策靠投入支撑,科技靠投入转化,因此,投入是影响农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八五”期间,定南县农业投入总量增长较大,“八五”末的1995年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