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文教交流,应立足于爱国主义基点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其精华,就是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释家互相撞击、吸收、融合,而儒家文化最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注重治国安邦之道,主张“大一统”,追求“天下大治”,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以安家。”这种心系天下安危的爱国思想,熔铸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锻炼了炎黄子孙的理想情操,建构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渗透于名山大川、人文胜迹、热土故园之中,成为深厚的历史情结。历史爱国主…  相似文献   

4.
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曾国藩经世思想简论黄长义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主帅,被清王朝推尊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前驱人物。他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在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成为一位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  相似文献   

5.
夏长江 《传承》2012,(14):6-7
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注重个人修养,提倡礼仪廉耻,受儒家影响极深,是传统的卫道者,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曾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把曾国藩尊为既得大本大源的圣贤。后来,随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扬弃、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崭新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7.
彭昊 《求索》2010,(10):143-144,81
本文认为曾国藩的战争观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本质是"兵果不祥之器";战争的性质是"兵为阴事";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哀兵必胜"和"不可轻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从而挖掘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试从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三个方面对中国典型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和渗透现象进行了文化审视。  相似文献   

9.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福明 《春秋》2012,(1):41-43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无论是本土的儒家、道家学说.还是东汉南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均衡互补,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体系.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增强了中国的特色,形成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1.
王荣发 《湖湘论坛》2001,14(2):56-60
毛泽东同志的丰富的廉政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廉政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实践的探索和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本文试作论述,以揭示毛泽东廉政思想与民族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   一、对儒家“德治主义”的改造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对儒家德治主义进行过认真研究,并受其影响和熏陶。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他又对儒家德治主义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清理,认为“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予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①。在廉政思想方面,他对儒家德治主义作了充分改造,就主要而言有这样几点:   1…  相似文献   

12.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国学比较热。在国学中,儒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整个中国文化来看,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思想史研究中,便有“儒道互补”之说。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回应来看,道家思想常常得到特别的关注。比如,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曾对道家和老子显示出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铁铭 《求索》2011,(9):238-24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其军事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凝聚在他的周围,这是曾国藩取胜的法宝。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忠诚倡天下,用“忠义血性”改变世道人心,这就使他的湘军与日益没落的国家正规军队有了本质的区别。曾国藩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以“诚”待人,以“诚”召人,以“诚”育人。因为曾国藩的军事德育思想以德为本,把修身提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他的军事德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所以他把军队变成了陶冶人才的基地。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训军情理并茂。他为帅以身作则,带兵平易廉洁。他事行霹雳手段,爱民赏罚严明。  相似文献   

16.
明式圈椅中透视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勇 《前沿》2012,(22):178-180
明式家具是中国家具设计史上的代表之作,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圈椅设计更是得其之精华.它不仅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将儒家中庸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想学说集于一身,呈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我们应该学会用本国的文化遗产来武装自己,回归到自己的“主义”中来,使其设计能更贴近人的本性,使当代的中国家具可以折射出更多的本土文化内涵.当代中国家具只有发扬本土文化精髓,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司法文化结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法律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我国现代法治进程也是对我国传统司法文化批判地继承的过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司法文化中有着众多阻碍法治进程的内容,对传统司法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无疑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丁仕原 《求索》2007,(5):148-150
曾参是思孟学派的创立者,作为曾氏始祖,对晚清巨人曾国藩影响很大。曾国藩继承和弘扬了忠孝、诚信等儒家传统学说,并与湖湘文化勇于任事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慎独上另辟蹊径,形成其完关的传统人格,得到了世人尊重,也引起了后世的争议。  相似文献   

19.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