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言警句     
《党员干部之友》2014,(4):44-44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马寅初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球贻琦  相似文献   

2.
渴望“诤言”董治顺诤者,直言规谏之谓也;诤言者,率直规劝之谓也。据《说苑·臣术》解释:"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按这个解释,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善谏敢诤者,才称得上忠良之臣;二是,谏也罢,诤也罢,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廉吏如云,留下的自律诗也颇多。所谓自律诗,其实就是诗化的座右铭。对于书者、吟者而言,或摆放案头,或书于墙壁、床帐,自勉、自责、自诫、自儆,有常鸣警钟之效;对于观者、听者来说,也有振聋发聩之功。一、防微杜渐宋代乡贡杜浚之为了防贪保廉,以《书警》一诗自警、自励。诗中说:“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间。”“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有“小朱子”(指朱熹)之称的清代进士王懋懋,官至上书房行走,在《书座右二章》中写道:“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敌一念非。”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穴溃一堤、一念毁一生的哲理。清代另有一名叫朱经的,书有《责己》一诗,其中有“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二句,指出了既成黑难复白的道理。二、自省自责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一些洁身自好的官员,往往会自撰一些对联,或题在府衙、楹柱,或写于厅堂、家门,既用于自励自勉,又便于让世人监督,其中虽然不乏自我标榜者,但的确也有一些对联颇具真知灼见,颇能发人深省。河南内乡县衙的三堂檐柱上有一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勿荣,失一官勿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告诫为官者要摆正官与民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忘记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明代吏部尚书王恕自署门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当时,官场上馈送金钱礼品之风极其…  相似文献   

5.
梁冬 《先锋队》2013,(9):51
在山西新绛县绛州衙门大堂的墙壁上镶嵌着高约1.2米、宽约0.7米的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行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四曰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竟虚誉。  相似文献   

6.
史海钩沉     
讽腐联语拾遗李俊才“联语”学名叫“楹联”,也叫“对联”,群众俗谓“对子”。一副联语,数十个字,字字珠玑,句句含之有物。艺术而风趣地匡正曲直,针贬时弊。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只贴一上联,并广为征集下...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内有很多对联,其中有一幅这样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其内有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不仅好在对仗严谨,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内涵,揭示了当官者必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一是对联体现了“官本位”与“民为贵”的为官态度。上联的核心即体现了教育为官者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  相似文献   

9.
骞叔 《前线》2005,(10)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  相似文献   

10.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相似文献   

11.
寓言集锦     
·颂杀·凤讼庄周灭其族。王召周质之。周力辩其诬,曰:“周之于凤,颂则有之。若谓灭其族,实不敢当其罪。”凤曰:“彼正所谓以颂杀人者也。夫凤,凡鸟也。食不弃乎五谷,栖不择于草木,饮不避夫溪涧,是以蕃衍生息,子孙振振焉。彼庄周者,鼓如簧之舌,谓  相似文献   

12.
用人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这里面学问很多,“勿以无过为贤”应属其一。“勿以无过为贤”,反过来说,就是要善于在“有争议”的干部中选拔人才。所谓“有争议”,就是领导、群众评价不太一致。这类干部大多有个性、有魄力,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从而引起争议;或者因在工作中打破了常规和平衡,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而成为有争议的对象。近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大都干出了一番事业。但也确有少数干部,当初“上台”时“没争议”,虽在新的岗位上政绩平平,德与才上均乏善可陈,但四平八稳、八面玲珑,没有显著政绩也没有突出错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位因经济问题晚节不保身陷囹圄的“公仆”,获准与探视亲友铁窗下相见,此公两眼垂泪久久未发一语,最后挥笔写下“勿以廉小而不为,勿以贪小而为之”两句话,慨然作别而去,观之者无不感慨万端。善哉斯言,足可作为殷鉴。既是当事人痛定思痛的肺腑之言,也不失为对身边亲友的有益警策与告诫。那么,常常处于“廉”与“贪”十字路口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出“为”与“不为”的正确择抉呢?我认为关键是把好三一曰“慎其微”。即防微杜渐,点滴做起。剖析少数“父母官”的蜕变史,并非一开始就是“狮子大张口”,而往往是从小小不然…  相似文献   

14.
子思的《中庸》集《周易》、《论语》里中庸思想之大成,其中突出体现着一种人生和谐思想,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中和”论。《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和”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相似文献   

15.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旧时的楹联至今仍不失警示意义。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一位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好官.其造福百姓的作用绝对不容低估。他们无私地为民造福.盖因他们牢记着“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16.
“亲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自”者,亲身、亲手、亲口、亲眼、亲临、亲历之谓也。作为自然人,从呱呱着地啼哭开始,“亲自”就要伴随我们一生。“亲自”是造物主赋予人的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享受,一种折磨。你得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亲自笑,亲自哭,无人可以替代。如果有人夸奖你“亲自”拉屎撒尿,亲自  相似文献   

17.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18.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19.
有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诉苦说:“现在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你磨破嘴皮子,他们什么也听不进去。真是刀枪不入!”“刀枪不入”,“思想顽固,难以教育”之谓也。这种说法是对当代青年的一种误解和偏见,并不合乎事实。试看下面两个事例。一是有个机械厂,几年来组织工人听报告,几乎场场零零落落,即便到会的,也是大多东倒西歪打瞌睡。但一次听“牧马人”曲啸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文人者,”爬格子簇“之谓也。 文人不可无行,也不可无文。这正如工人要出产品,农民要种粮食,科技人员要出成果,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文人当然要有文。然而,时下很多文人无文,成了“空头文人”,“皮包文人”,给人“第一印象”如何,不用我来多说。考其无文原因,大概有二:一日“二难”(出书难,卖书难),二日不值钱(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