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当夜幕降临,金边街头的酒吧间、餐馆里那些穿着各式制服的、大都在20多岁的年轻女人开始了她们的工作--向客人们推销各自公司的啤酒.有些餐厅只要有客人一进门,马上就有好几种啤酒的推销员迎上前来.一般人都称呼这些推销员为"啤酒小姐".她们大都是满面笑容,连声对客人说:"叔叔,叔叔,请试试我的这一种啤酒吧!"  相似文献   

2.
正自我退休十余年来,每到岁末年初,总要与原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一些老同事聚会。我是1964年分配到戏研院的11名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因此,这些年聚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幸存者们见面,总难免想起渐次逝去的老同事们。这其中,最让人怀念的当是老院长张庚,其次就是早年有"神童"之称的吴祖光。今年聚会,恰好张庚的首任秘书在,他说如果张院长活到今天,该106岁了。我接着说,如果祖光还在,  相似文献   

3.
决一雌雄     
在我惟一的一天工作结束后,我对着一桌巴黎的客人们兴高采烈地宣布说:"我的老板有一只胶皮手!"在法语中,老板这个词是英语中的厨师,所以这句话听起来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个有一只胶皮手的厨师,你一定会想这只手会不会在做饭的时候融化呢?  相似文献   

4.
西单青春期     
正我与陈援老师相识在一个朋友组织的农家菜聚会上。可能是朋友事先跟陈老师说了,趁菜上桌前的时间,陈老师上来就问我:"你带打印的纸质稿子了吗,我给你看看?"我当时一怔,心里紧接着又热乎又紧张。紧张的是我虽说发表过一些东西,但毕竟中间十几年没有动笔了;热乎的是陈老师写的东西我可看到过——特别是最近在《北京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轻柔的怀旧风悄悄的在社会上吹开来,您瞧吧,老同学聚会,老战友聚会,老同事聚会,老插聚会,老转聚会,哇,名堂多了!什么道理呢?有人说是老人念旧,不对啦,这“老”字并不都指的是年龄呵,细究一下儿,有人说啦,现如今世风日下,人情呵,薄如纸呀!嗯,这就难怪啦,人们其实不是怀旧,而是“怀情”呵!也是……可咱电视人能就此为咱北京的老百姓们做点儿什么呢?于是哥儿几个一合计,策划出一个小栏目,定名叫《都市寻人》,搁咱自己的栏目——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0北京百姓》中,肯定受老百姓欢迎。不过…  相似文献   

6.
猫和狒狒     
猫要去参加个聚会,就去了狒狒开的发廊给自己美美发.狒狒漫不经心地问道:“是哪类聚会呀?”一边说着一边给猫按摩着脖子,这样做是为了让猫放松一些,她对自己所有的顾客都这么做.“真希望你去的这个聚会不是在河边跳庆丰收舞的那种聚会,我姐姐去年去了,回来跟我说她从来都没去过那么闹哄哄的聚会,说是两只负鼠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打起来,结果哪个姐妹,说不清是他们两个谁的媳妇儿,被推倒在地上的树桩子上了,一下子就磕掉了四颗门牙,那可是雪白雪白的四颗上等门牙呀!绝对不是你看到的那种街上什么垃圾都吃得那些东西嘴里黄乎乎的那种东西!”  相似文献   

7.
7月上旬。这天,李本涛在鸟巢彩排。忽然,他发现一群可爱的小孩子在走台,在唱一首歌,这唱的是什么呢?李本涛脑筋一转:哎呀!这帮小家伙们该不是在唱会歌吧?!"请问,小朋友们在唱什么歌?"他礼貌地问带队的年轻老师。"你是干什么的?"老师很警惕。"我就是升会旗的。""是会歌啊,你要保密,只跟你说这一次。小家伙们回家跟父母都不能说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聚会     
我给住在悉尼的一位老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跟我一样,她对当年的一切也都记忆犹新。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把一个个名字同一张张早已忘记的面孔对了起来,我对这种聚会有很多成见,不过,我又非常好奇,想知道这些同学们现在都在干什么,终于,我下定决心,宣布说我和丈夫会出席这个聚会。我订好了去悉尼的机票,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必须减肥5公斤,而且要买一个质量好一点的胸罩。于是,我又紧张起来。我觉得与其假装编造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还不如改造一下自己的外表。于是我开始了十点计划,决定减肥。其实,这个计划很简单,停止喝葡萄酒,暂时停止吃巧克力,跑…  相似文献   

9.
正果然,在交往中,我发现了他抗衡强大的现实的一种方法。那是在一次与朋友徐怀谦的聚会上。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徐老弟,柳兄语重心长地劝道:"要看透彻一些,别都闷在心里。你知道我劳改时多难呀!可是我不憋在心里,我一肚子愤懑,怎么办?像我那些难友天天苦着脸、整天没几句话吗?我不,我会单独去无人的大草甸子,一个人站在那里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上司是一位刚从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的女孩子,英文名叫sandral,细高的个儿,说话轻声细语。论经验,她不如我,我大学毕业都十年了。可是当公司的客户来访时,她一边娴熟地操作电脑,一边用英语流利地讲解着计算机检测产品的原理及步骤,并解答客人们的问题,客户们纷纷点头。这个时候,我只有站在一边看,心里沉重极了。Sandlal知道我在国内是工程师,虽然英文差点儿.计算机知识也有限,但专业技术水平不低。所以,她在向我分配任务的时候,总是客客气气,“请”字当头,平时对我也是有求必应。但是,对于工作上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  相似文献   

11.
菊香入梦     
我是在病情确诊之后,才开始精神沮丧的. 那是在两年前,我们单位组织所有员工进行例行体检.去的路上,我和所有同事们一样喜笑颜开.我还打趣地说:张老大今天检查,医生肯定说他有一肚子蛔虫;"秦大侠"肯定到了"妻管炎晚期"……谁知,半天检查下来,同事们都没有事儿,而我却被通知留了下来.当时,我心里一惊,猜想自己肯定是得了癌症之类的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12.
居家附近有间犹太人开的餐馆,菜单上有一项特别优惠,称为"Early Bird Special",每天傍晚五点钟之前,大厨变着花样,除了供应不同的佳肴外,还"免费"赠送一杯葡萄酒或是别的什么饮料。让顾客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又不心疼地掏腰包。过后,抹抹嘴,打着嗝,还津津有味地在心中忙不迭地叫好:"值!值!"起先,我有点儿琢磨不透,都临近天黑了,怎么还是"早起的鸟儿"?后来才知道,这是套  相似文献   

13.
正作家汪曾祺先生是在二十年前远行的,那天是1997年5月16日……汪老的作品,学者们推崇,百姓们喜欢,他的书是"常销书"。常销书比畅销书,更让读者欣赏。一位朋友对我说:"汪老的集子,随意一翻,就能入滋入味地读下去。"这也是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孤儿仔     
我找不到答案。但我知道这就是我的道路,我将毫不犹豫的走下去,也许一切的答案就在前方。【第一回】莲蓬客栈的客人终于稀少了些的时候,李孤才得闲趴在桌子上打起瞌睡来。掌柜老头在一旁修着指甲,这是老头一有空就会做的事情,作为掌柜他反而很少做账本,却只顾修剪那刚冒出毫厘的指甲。老头修起指甲来能耗半个时辰,因为他修指甲的时候大多不是在修指甲,却是入神地想着什么,有时还沙沙地叹一口气。就在老头又沙哑地叹了一口气时,客栈的账簿被一只手掖了起来。"李孤,招呼客人!"老头使唤着这个年轻的伙计,见他没反应,老头  相似文献   

15.
吉安 《新青年》2007,(5):16-17
谁说你老我就跟谁急28岁我才从遥远的冰城来到深圳,而且,是做总是飘在路上的记者。看着身边80年代后的老记者们,一口一个"大姐"地叫着,我这个新人,终于知道了时间的残酷。它不仅在我脸上刻下任何祛皱霜都难以抹掉的印痕,而且,时  相似文献   

16.
一年一度的瓦尔代国际研讨会是俄罗斯主要为西方各国的俄国问题专家举办的一个专业聚会。由于这一会议每次都要安排不少俄罗斯高层官员和权威学者与外国学者们交流,组织各国学者在一些重要部门和地方进行参观访问,特别是普京总统本人每年都要在百忙中亲自和与会学者们见面对话,因此,这个国际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国际俄罗斯学界了解俄罗斯最新政治经济走向,领略俄罗斯精英阶层决策构思,体验俄罗斯民风变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魅力     
骄阳似火的六月天,我到北京语言学院,看望与访问从美丽的群岛来的汉语老师们。我毕竟是曾经生长、生活在椰风蕉雨下的游子,对于客从海外来,心中自然而然地感到无限亲切与欣喜。   沉寂了三十多年的汉语文化,在烟消云散而见青天的大好时光,春风吹送,群岛上的汉语老师们,负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义不容辞地掮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奋勇地拯救濒临枯竭的汉语水源。   华文,作为华族的特有语文,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锤炼、演变、繁衍、发展,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所在,饱含着经受考验的优良素质。   华文,取义于"华夏文化"之"华",含…  相似文献   

18.
妈妈爱吃什么菜? 提出这个问题,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那天,大家聊得海阔天空,吃得大汗淋漓,都很尽兴.临近酒席结束,一位朋友忽然叫过服务员,叮嘱说:"再加一个酱烧鸡翅."大家赶紧阻止:"都吃饱了,别浪费."朋友笑笑,继续交待服务员:"鸡翅烧烂些,多放姜,加黄酒,烧好了给我打包."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细雨姐姐:你好!我是一名武警战士,生活在绿色的军营中。我们每天要接受严格的训练、紧张的学习,每一天都是这样忙碌而寂寞地度过的。我们部队一个月才能外出一次,才能见到繁华的都市和军营外面的人。说心里话,我很羡慕他们的生活,我真心希望能多交些知心朋友,好让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我单调而紧张的生活增加一抹亮色。可是,部队里有规定,我们军人不能交地方的朋友,一想起这些我觉得好苦恼。请细雨姐姐帮帮我。  相似文献   

20.
波音747宽体飞机在米兰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正是黄昏,面对耀眼的霓虹灯确实感到到了异国他乡。我们走进候机室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回头一看是三个其貌不扬的年轻女子。黄皮肤。黑头发和她们的衣着打扮都标示着他们是中国人。我们很快攀谈起来。我说:"想不到这里还有我们的同胞......"她们争先恐后地说:"这里的中国人多着哪!"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都有。"我问:"你们是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我们都是八十年代来的,也有这几年来的"你们在意大利生活得好吗?"还可以·"一言难尺...·"听大使馆的同志讲,这是新一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