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执政是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执政方式的重大调整和深刻转变,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执政党执政理念法治化的根本体现,也是顺民心遂民愿的明智之举。依法执政理念要作为指引执政党执政实践的正确航标,本身需要从法治而非人治的视角进行明确的梳理和辩思。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执政不仅是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必然要求。执法方式法治化是依法执政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相似文献   

3.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执政,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强和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治,加快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这是我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树立起新的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式,就要立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三大基石之上;科学执政,要求执政党应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民执好政、谋好利;民主执政,要求执政党在建设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积极执政、为民掌权。  相似文献   

5.
确保执政地位是所有执政党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执政地位的巩固依赖于执政党拥有良好的执政品性和良好的执政能力。执政品性与执政能力的有机统一构成执政信用。以德治党是培植良好执政品性的必然选择,依法治党是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将以德治党与依法治党结合起来,才能培植和增强执政党的执政信用,也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6.
依法执政是执政党把握执政规律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客观需要。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关键是依法授权,核心是依法用权,保证是依法监督。依法执政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从事执政行为的依据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而不只是或主要是执政党自己的政策;要求执政党通过法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执政,而不是直接通过执政党的组织形式执政;要求执政党应依据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权力运作方式来执政,而不能打乱国家政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孙谦 《中国法学》2005,2(4):3-12
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共产党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巩固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解决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转换和合理定位问题,明确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推行和落实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党的政策与宪法和法律、党的组织和国家机关的关系,以及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卿红 《行政与法》2006,(3):74-76
依法执政的宪政含义是: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党在国家体制内而不是在体制外执政,通过其组织和成员进入国家政权的各级机关、各个部门的具体方式来运作国家制度,领导国家生活。必须理顺执政党与人大机关的宪政关系,准确把握执政党与行政机关的宪政关系,完善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宪政关系。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崭新课题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政指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执政兴国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成功之道,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依法执政的主要任务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依法执政的提出使得"执政"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此相应,与执政相关的同类概念还有执政权、执政党、执政者。那么,领导与执政、领导党与执政党、领导权与执政权、执政党与执政者以及党内、党外不同领域的区分等。这五对概念是研究依法执政的关键性概念,也是促进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关键性因素。领导与执政属于两种行为的区分,领导党与执政党属于两种身份的区分,领导权与执政权表现为两种权力的区分,执政者与执政党表现为两种角色的区分,党内与党外表现为两个活动领域的区分。当然,这一区分也是在相互有机统一基础之上的区分,其相互之间存在着既区分又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依法执政是现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活动方式的变迁而改进。依法执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要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就必须强化党的依法执政意识,学会用宪法思维执政;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本身制度化、法律化;要求党在依法执政的实践中逐步强化执政责任制度。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治国方略开始逐步纳入宪政轨道。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执政党依法执政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李鸿渊 《行政与法》2005,25(1):18-20
依法执政是新时期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能否具备依法执政能力是实现依法执政的关键因素。依法执政能力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执政党依法把党的意志和行为法律化的能力直接体现,就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二是行政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三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思考问题和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从理念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化的必然结果.依法执政的内容以及制度建设涉及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执政行为的合法性、执政过程的合法性、权力运行的合法性等方面问题.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依法执政作为当前阶段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然而,任何政党,包括执政党也必须在现代法制的框架内进行政治活动.因此,实行依法治国,执政党转变领导方式,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党依法执政、转变领导方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个党组织的基本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涉及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而依法施政却是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司法行政机关作为重要的法制职能部门和政法机关,担负着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要求和指导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进十八大报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时代要求之下。法治日益受到重视的进程,体现着我们党对执政理念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于担当,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意味着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做到宪法法律至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核心是要推动理念法治化,关键是要推动权力法治化,根本是要推动市场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徐雅飒 《法制与社会》2011,(31):153-154
面对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条件、任务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从宪政制度设计和立法上保证、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其次要理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实现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合理对接,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元庆 《行政与法》2002,43(10):28-30
执政党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要靠制度来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依法执政。制度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制度来规范执政党领导权的运作;用制度来加强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用制度来改进和提高党管干部的方式和水平;用制度来规范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用制度来促进执政党的权力道德建设;执政党要充分运用法律制度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一种执政方式的选择,同执政党对自己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确定有密切的相关性。换句话说,适当的执政价值目标的选择,需要适当的执政方式保证其实现。依法执政的提出与贯彻,同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自己执政的三大基本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反过来,只有在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认识实现执政方式转换、实施依法执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