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越南对华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从冷战结束后,越南开始实行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对华政策,这是由越南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关系、国家环境以及中国的态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关于未来越南对华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越南将会以面向未来、长期稳定为基本目标,但两国间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1948-1949年间,在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以及欧洲冷战加剧的形势下,斯大林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政策。至1949年2月,通过与中共方面就双方关系中重大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沟通与协调,斯大林基本完成了对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并迈出了同未来中共政权结盟的步伐。1948-1949年初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力涉及的问题包括,斯大林是如何应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形势?哪些因素对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已经解密的多方档案材料,重新探讨这一阶段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3.
李小军 《东南亚研究》2007,(4):41-45,81
二战后,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期间,在泰美关系演变和泰国自身安全利益需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合作、从合作到结盟两个阶段.冷战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较冷战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泰国在一定程度上仍支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对华奉行谨慎和务实的"调适性"政策,中泰从战略伙伴发展为经济伙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适应大国崛起战略的需要,印度的"东向政策"出台。印度的"东向政策"推动了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调整与发展。冷战后的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呈现"双轮驱动"的态势,一方面印度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依托东盟相关机制,印度发展同东盟的多边关系。未来10-15年,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将是经贸与安全"齐头并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试析冷战后老挝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礼明 《东南亚研究》2001,(1):59-63,66
冷战结束后 ,老挝加快了对华方针和政策的调整 ,两国关系在经历曲折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老挝实施新的对华政策具有积极意义。未来老挝对华政策的总趋势将是继续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和全面合作关系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讨新加坡在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期间(2015—2018)处理"南海仲裁案"阴影下的南海问题的背景与策略,进而理清"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在东盟对华关系中的作用。斡旋南海问题,是新加坡出任"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一职的职责所在,也是新加坡的外交目标之一。然而新加坡在出面协调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南海问题时,却因坚定地支持"南海仲裁案"而影响到自身同中国的关系。新加坡为"南海仲裁案"的多番、多种"背书"之举,引发了中国较为强硬的反对和反制。同时,也要看到,新加坡虽然无法"诚实""公正"地斡旋南海问题,但却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达成准则框架作出了努力,是最有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协调"出具体成果的"东盟对华关系协调国"。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中马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密切.马来西亚大幅度调整对华政策以及中国的积极回应,是中马政治经济合作明显增加、达至双赢的主要原因.马来西亚对华政策调整和中马关系的良性互动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国和邻国关系的有效准则;中国和平崛起对邻国不会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东盟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历程和动因,研判其前景。为稳定南海地区局势,东盟致力于打造一份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这是冷战结束至今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性目标。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倡导针对南海问题的"行为准则",到2018年开启"南海行为准则"文本的实质性谈判,东盟寻求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努力持续近30年,基本上贯穿了冷战后南海问题及东盟与中国关系起伏动荡的历程,可谓审视南海问题的一条关键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东盟也不得不作出必要的妥协——这不仅体现了东盟的务实,也折射出东盟的无奈。东盟向其成员国在对华政策和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妥协,向中国主张低版本"南海行为准则"的稳健策略妥协,还不得不向谈判进程中南海地缘格局发生极大改变的现实妥协。东盟积极倡导的"南海行为准则",契合了美国等域外大国在南海问题上以"规则"抑制中国的目标,这一方面成为东盟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的最大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东盟无法达成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赵刚 《当代亚太》2004,(10):19-23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战略研究界在对华关系上主要有遏制和合作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美国对华关系中都有所表现.九一一事件后,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同需要,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曲折发展,合作与竞争、利益与分歧并存.  相似文献   

10.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玛政府在平等基础上努力恢复和发展对华关系和严守中立的对华政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次大战后德国外交活动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对三十年代中后期德中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盟与欧盟关系三十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与欧洲联盟(欧盟)的联系与合作.2007年是东盟建立40周年和欧盟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这两个区域合作组织正式建立关系30周年,回顾和展望东盟与欧盟之间关系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30年来,东盟与欧盟的关系虽然经历过诸多曲折,但基本上是处于不断调整和加强的状态.特别是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东盟与欧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正在步人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拟回顾东盟与欧盟30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东盟与欧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东盟与欧盟关系今后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8,23(2):4-10
德国大联合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本文试图以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为引导,阐述默克尔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国内因素,重点为联盟党的对华政策战略。本文的主要关注点还包括联盟党与社民党对华政策分歧以及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相骏 《当代亚太》2004,(12):48-52
冷战后,地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引入了安全复合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定义区域安全机制,并分析了有东盟特色的安全机制.文章将冷战后东盟安全机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论述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荣 《当代亚太》2001,(12):37-39
布什上任后,调整了对华政策,采取强硬立场,使中美关系遭受挫折.本文分析了布什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及中美关系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五月骚乱"后,苏哈托政权垮台,印尼进入后苏哈托时代.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尼历届政府调整了对华政策,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都表现出友好合作的特征.本文具体研究了印尼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冷战后区域一体化现象中的新生事物,备受世人瞩目的东亚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东亚合作的基本进展与现有机制;接着论述东盟领导下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指出它不但是构成东亚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为东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积累.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冷战后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盟转向东亚合作的原因和过程,在指出东盟主动发起和推动东亚合作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有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越南与东盟的关系:从对抗到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与东盟的关系:从对抗到合作黄云静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立时有五个成员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1984年文莱独立后加入。初时东盟只是一个松散的默默无闻的组织。但今天的东盟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区域组织。东...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印度对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洪 《当代亚太》2004,(10):24-27
冷战末期至今的印度对华政策的三次重大调整是在现实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印度国内政治发展、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外部因素、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和反应将是影响印度未来对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其基本特征仍将具有两面性和反复性,但在积极和理性的方面将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立的两极格局向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演变。作为西方阵营跟随者的东盟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对华政策,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对抗、中立到接近的过程。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率先实现与中国建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述巡礼     
《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陶文钊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版。本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台湾、经贸和人权四个方面的政策、构成这些政策的要素、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过程,以及推动这种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第二部分考察了国会、利益集团、思想库、媒体等方面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内部构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本书参阅、引用了美国的档案、著述、研究报告,并对美国官员和专家进行访谈,资料丰富,文字流畅,可读性强。James Kurth,“America's Democrati-zation Projects 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