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晋杰 《湘潮》2005,(8):14-16
陈毅巧对《红楼梦》陈毅爱读中国古典文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陈毅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在《雅俗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陈毅看完后,在这段文字的旁边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7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  相似文献   

2.
“湘云咬舌”与“完美无缺”刘绍楹《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写到宝玉、黛玉二人正在说话,湘云走了进来,笑着对他们说:“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听了,就和湘云开玩笑说:“偏是咬...  相似文献   

3.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6,(12):28-29
正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的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讲:"《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1964年8月18日在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他再次明确说:"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的呢?  相似文献   

4.
刘仓 《党史博览》2007,(7):15-17
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是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深刻心得体会.在他看来,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浅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消遣性,而深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博采之窗     
毛泽东断名两“乔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乔冠华从广州去了香港,在《时事晚报》当主编。他以“乔木”为笔名,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共写了近100篇文章、50多万字。乔冠华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功底深厚,分析形势,切中要害。在香港乃至大陆引起强烈反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其文章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竭力封锁消息不让中外记者知道。1945年8月28日上午,也就是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的这天,时任《新华日报》编委、国际述评专栏负责人的乔冠华到重庆珊瑚坝机场去迎接毛泽东。在毛泽东的随行…  相似文献   

6.
提起乔冠华,盐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提到龚澎,殊不知她是当年乔冠华的贤内助、新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官,并以“全世界新闻界最著名的妇女”之一而蜚声海内外。40年代,她与乔冠华结为夫妇,曾深得周恩来的赞许。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的乔冠华根据党组织安排,撤移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撰写“国际述评”,专门从事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此时他已近“而立”之年,但仍孑然一身。到周恩来主持下的“八办”工作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吃药     
十多年前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怡然以为得了一本读书的好“索引”。然而,苦苦地按图索骥至今,十之六七的书也无缘找得到。《金瓶梅》、《续金瓶梅》、《肉蒲团》、《品花宝鉴》这类禁书不去说了,就连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狭邪小说”也读不到。不久前,听说一家出版社出《明末清初小说选刊》,赶紧买了几本,一看“校点凡例”。不觉苦笑起来。原来,他们只“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的或有益无害的供读  相似文献   

8.
乔冠华是名闻遐迩的“红色外交家”,可极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 乔冠华从小就爱好中国古典诗词,他在盐城城内淮美中学读初二时,一次参加学生会组织的破除封建迷信行动,去城隍庙捣毁泥菩萨,他曾仿照晚清诗人陈玉澍的《戏题寺壁》诗,改动了其中几个字,就成了一首揭露封建迷信虚伪骗人的檄文,诗曰: 愚者实可笑,焚香拜土偶。 高堂忍饥寒,供神有肴酒。 若遇塑像人,自言出吾手。 尔拜泥菩萨,应向吾稽首。 众生听此言,能不恍然走? 乔冠华踏上革命征程以后,世人从他执笔的国际述评、外事文稿中,不时看到他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名句,可从未见过他有诗作发表。1995年夏,  相似文献   

9.
张丽  孙世友 《湘潮》2013,(8):87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爱而生,我认为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大观园中黛玉逐渐把宝钗当作朋友,一直视作知己的人却嫁给了自己一直爱恋着的人,这对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再加上寄居贾府的林黛玉一直以来就没有真正的朋友,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宝玉之后,黛玉就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多重打击之下,黛玉失去了对生的渴望,因此我认为是一直伪善的薛宝钗间接结束了黛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1967年4月5日,外语学院“造反兵团”开进外交部安营扎寨,将姬鹏飞、乔冠华揪去,关进地下室批斗。 这年的纪念“八一”招待会,有外国使节参加,中央通知乔冠华出席,反派就是不放人,还是周恩来出面找反派,乔冠华才得以出席。后来批斗活动少了,外事口的造反派又分配乔冠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的背街后巷去卖?” 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读《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读《红楼梦》徐中远《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一次谈话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那么,从这往后,他还有没有再读《红楼梦》呢?笔者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王行娟在她著的《贺子...  相似文献   

12.
对“新红学派”的批判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以胡适和俞平伯为主要代表的“新红学派”,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这部小说一问世,便广为流传,并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在我国知识界曾有过“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赞叹。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研究《红楼梦》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以五四运动为界,研究“红学”的又分为“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  相似文献   

13.
陈晋 《新湘评论》2007,(7):46-47
1973年底,有过一次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事情。调动前,12月21日,毛泽东召集军队一些高级将领谈话.讲起了《红楼梦》。从记录稿看,他是对着许世友说的:“你现在也看《红楼梦》了吗?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随后,话锋一转:“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指周勃.周勃厚重少文.你这个人也是‘少文’。”  相似文献   

14.
《湘潮》1986,(8)
抗日战争中,肖克将军指挥着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地区的游击战争,工作相当繁重。但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肖克将军写了一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二十万字的著作。但他很谦逊,不肯给别人看。他每天都要抽出部分时间去看小说。在他床上常放着《铁流》、《红楼梦》等小说,他对苏联的《铁流》赞不绝口,认为“那  相似文献   

15.
花袭人论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能理解妇女悲剧的书,再也没有谁能和曹雪芹一样创造出那么多的妇女典型。他以艰苦沉重的心情写黛玉,以郑重深曲的笔写宝钗,以酣畅活泼的情调写凤姐……几乎个个都很成功。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音。作者不仅塑造了许多处于高贵地位的太太,富有文化教养小姐等鲜明的艺术形象,就连出身下层、受人奴役的丫鬟的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试问《红楼梦》读者哪一个不记得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花袭人呢?《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的画面上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暗寓“花”、“袭”二字。判词写道“枉自…  相似文献   

16.
读得一遍《红楼梦》,意想不出曹雪芹笔下的“娇杏”那“眉目清明”的样子。想来,倒不是不用功读书,而是老先生语焉不详。见“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目下,云:“这里雨村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环,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得呆了。”  相似文献   

17.
吕春 《党史纵横》2013,(4):49-50
毛泽东喜爱读书,除了工作和休息,他所有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看书上。毛泽东博览群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会涉猎。在所读的书中,他尤其偏爱古典书籍,《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熟读《红楼梦》据有关材料记载,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时间要比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同类小说稍晚些。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 喜读《红楼梦》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生中读得最多的一部古典小说。他在少年时代就看过《红楼梦》。后来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不忘抽出时间多次阅读《红楼梦》。建国以后,毛泽东对《红楼梦》的阅读则更加频繁。据  相似文献   

19.
快乐大叔 《党课》2008,(12):100-101
许多年前,作家张爱玲曾发出过警告:“中国人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连《红楼梦》也读不下去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张爱玲的这个担心正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对于许多迷恋网络的青少年来说,《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复活》等这些名著似乎太沉闷了,离他们现今的时代太遥远,而且也太厚了,  相似文献   

20.
1973年12月,章含之在经历了婚姻的挫折之后,终于与乔冠华结为伉俪。而在婚后不久,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曾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乔冠华却神秘地消失了。章含之在《我的爱情归宿》一文里,向人们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