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值得重视。目前青少年犯罪研究不注意区分农村青少年和城市青少年两个不同特征群体的犯罪特点,不重视一般性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多着重于一般性描述和分析而缺乏具体经验研究。本文划分了两种社会流动,并以地域内社会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为例,分析了该种社会流动中一般社会因素的地方性实践特征与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指出这种社会流动中的“断裂”环节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强调了从实际断裂环节出发加强社会建设以预防该种流动中的农村青少年犯罪和促进其成长。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探析青少年的特点与成因。指了青少年犯罪具有数量大、低龄化、团伙化、暴力性、突发性的特点。女性犯罪、性犯罪、电脑网络在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在校学生犯罪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新的犯罪群体--“二世祖”。家庭的负面影响、精神污染和毒品的祸害是青少年犯罪的三大主因。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青少年犯罪由于地域和经济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阶段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和代表农村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未来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如何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预防的艰难性已经形成共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且以青年犯罪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特点: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增加;犯罪前多有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犯罪动机的突发性和单一性。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最新特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变量如何影响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主体上多表现为无业人员、共同犯罪,且前科、累犯率明显增加,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侵财犯罪突出等;犯罪现象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青少年犯罪的生成规律符合历史合力法则并受相关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现象在演化上契合质量互变规律与犯罪饱和定律。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7.
结帮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有的帮派已发展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文章从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对青少年加入黑帮、从事犯罪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家庭、学校、法院、社会紧密协作,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感化,才能杜绝青少年结帮犯罪。  相似文献   

8.
研究青少年犯罪,固然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动机,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特点、动机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研究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的原因。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点努力,以期对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能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9.
高度关注外来人口第二代的犯罪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来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在东部沿海地区大约占同龄青少年犯罪的一半左右,甚至个别地区占70%。过去我们所说的犯罪的外来青少年基本上是在农村出生后来到城市,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失足堕落的。但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了新的情况,那就是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现象开始突出。与他们的前辈所不同的是,这些青少年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城市中的不良环境和人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例如,他们大多租住在廉价房屋里,周边生活环境比较差;由于特殊身份和经济因素等,很难与当地的同龄人那样接受正规的…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或未成年人参与成年人团伙犯罪)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一种新形式。这种犯罪既不同于犯罪集团,又不同于以往常见的一般犯罪团伙。在其形成、发展以及犯罪手段等诸方面有自身的特征。认真分析和把握这种特征,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犯罪被害规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着眼于各种角度。本文立足于被害人这一视角,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所针对的被害人特点、侵害类型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规律,从而从预防被害的角度提出了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主张应将防范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整个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天津市某区的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教育管理制度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性限制,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缺乏适:应能力等原因,致使大量留守青少年出现。他们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体现出共同犯罪、偶发性犯罪、边缘化犯罪和财产性犯罪的特点。现有的城市教育体制存在障碍和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消除城市学校的歧视教育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加强对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民经济急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趋于平稳,但青少年犯罪势头却有增无减,而且在犯罪手段和方式上趋于模仿成年犯罪,恶劣程度不断加强,呈现性质暴力化、成员群体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成为继吸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难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家庭作为社会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对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因素通常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甚至是根本原因。本文中,笔者将利用犯罪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家庭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15.
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可利用青少年可塑性大,对家庭依赖性和信任度高等特点,充分运用家庭中的法律教育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本文从家长要增强青少年犯罪预防意识、规范自身言行、采取适当教育方式以及关注青少年周围的犯罪情况等四方面,对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和法律教育进行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日益猖獗,带黑社会性质的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趋势。本文阐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影响腐蚀青少年的基本态势和发展特点,分析了青少年群体易被影响腐蚀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腐蚀青少年及如何预防青少年涉黑犯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后继力量,其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近年来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数量的逐年递增就是问题之一。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以及从教育资源、文化资源、身份资源的分层出发,阐述了社会变迁中的公民资源冲突、公民资源分层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层级轨迹、青少年犯罪的层级预防,列举了三起青少年杀人案件,从层级角度讨论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犯罪的趋势、犯罪的种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是青少年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也是传统有组织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它对青少年一代和整个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与传统有组织犯罪相比,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有着显著的新特点。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刚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对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外来青少年团伙犯罪与本地青少年犯罪团伙在其形成、发展以及犯罪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更好的预防、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1992年至1995年,上海市闸北区法院判决的168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犯罪为80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47.62%.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逐年递增,目前仍呈上升态势.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20.
董富香 《法制博览》2013,(8):160+117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