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战争政治化影响和制约了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所有学论争。其特点是一次数频繁,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几乎从严没有间歇。二是对抗激烈,学论争往往寓含着不同的政治色彩,内在实质是不同政治思想、观念和势力的冲突和交锋,政治和战争取代学本身,构成这些论争的核心并决定着论争的进程和方向。此外,战争政治局势的严峻也直接影响了40年代学论争的方式,政治化和情绪化是其最突出的形式特点。这些学论争对40年代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学的滥觞时期(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学时期,它既是对中国国内五四新学运动的呼应与反馈,又是对海外华新学的启蒙与监觞。最早的海外华学实体,出现在南洋地区,即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它对中国化学的“移植”及对西方化学,居留地化学的“嫁接”典型地反映了海外华学在学继承关系方面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形态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史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但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在社会史论战中悬而未决。《食货》是20世纪30年代接踵社会史论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影响较大的主要学术刊物之一。其研究摒弃政论,注重材料,讲求方法,风格既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迥异,论争也较论战时期大为深入,不少文章有一定深度,颇具学术价值。目前,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又重新引起学界的重视与关注。清理《食货》对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对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不无启示。本文主要论述《食货》对中国奴隶社会的有无与封建社会断限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乡土学的本质是现实主义学,偏重于学的社会功能,隐含着或直接表现出对社会和化的批判,体现出乡土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价值为学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与一个熟悉台湾现实生活的本土青年作家群的掘起有关,而“五四”新学的影响在其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容低估。70年代台湾乡土学找回了失落多年的现实主义人精神,促成了该地区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外的马克思主义。其特征是:在形式上,它是多线索、多形态展开的理论形态;在内容上,它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也批判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方法论上,它突出了其法学理论的非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倾向。从总体上看,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思想准备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创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多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资源;有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6.
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汉语的变革史。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决不是文学形式对文学语言一边倒的简单顺应,而是文学不断以自身语言的“文学性”推动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关系的角度,能够观察和揭示白话文运动到底以何种方式,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形式的变化,文学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如何左右、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形式的基本走向以及文学形式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状况和特征,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末,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20世纪中国学,宏观上正经历着向以狂欢精神为主导的新学时期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及网络学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有可能继报纸之后为日益民间化、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提供新的“批评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学既深受狂欢化的当代学影响,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性,又强化了这种狂欢化倾向。网络及网络学、狂欢化的当代学以及日益民间化了的知识分子,三将会互为表里,互相推动,形成狂欢化学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从而对未来学创作的形式、内容、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东巨变,两极格局结束,现实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即进攻现实主义成为当前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也是冷战时期最典型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而斯海默,他严厉反击了那些幻想康德永久和平论的人们。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在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本文从进攻性理论的现实背景、基本内容、理论特点、内在缺陷性等方面对进攻性现实主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学在中国的诞生,是建立在清末民初四五十年的法科教育基础上的。但是,法律教育并不等于法学研究,清末一系列的学堂和民初的法政专门学校,都是以实务为倾向,着力于培养政治人才和司法官吏,无法也不可能担负起寄养现代法学学术的重任。处身20 世纪的世界学术格局中,中国现代法学的诞生须立于两个基础之上,一是要有现代的大学或者学术研究机关,一是要有中国的受过西方法学学术训练的学者以法学为业研治学术。1917 年的北大改革,为法学的诞生提供了一个研究的环境;20 世纪20 年代一批留学生的回国任教,为法学的诞生提供了智识基础。也就是在这段时期,现代法学在中国才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的德国民法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法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我国的民法研究在诸多方面仍然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世纪前半期的"法典论争"和"历史法学"时期;二是19世纪后半期的"概念法学和德国民法典"时期;三是20世纪前半期的"自由法运动"和"法社会学"时期;四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私法学"时期。研究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对于反思和总结我国今天的民法研究,把握未来民法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艺的人民化与人民的文艺化——毛泽东人民文艺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读毛泽东文艺观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化特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毛泽东的文艺观其实质是人民文艺观,这一文艺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和文艺学为指导,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人民大众与文艺的关系,提出人民是文艺的主体,阐述了文艺的人民化和人民的文艺化,把人民了解、学习、掌握和占有文学艺术纳入人民解放事业,指明了人民及其文学艺术的前进方向。人民文艺观与人民革命观、人民战争观和人民大生产观等,共同谱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隽永诗篇。  相似文献   

12.
刘亚斌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15-120,137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3.
文本研究与文学史写作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与话语政治以及文本策略与文本政治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新审视了 2 0世纪 2 0年代新文学发生期的文学革命 ,认为她由历史深层的思想启蒙、语言体式的变更、人的文学的确立 ,构成了一条内在整合的政治文化理路。五四文学革命充分揭示了个体文学家的创作心理与群体社会政治文化行为的一致性 ,同时 ,又反映出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 ,二者构成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Genres are historical formations; their ability to generate knowledge depends on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within a culture. Since law, too, can be viewed as a genre, studies of specific historical relationalities between law and other genres are necessary for law's own history and theory. This essay discusses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Victorian law and literature, starting out from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Ayelet Ben‐Yishai's Common Precedents: The Presentness of the Past in Victorian Law and Fiction (2013), which reveals some of that history. I examine two points: differentiations in legal and literary approaches to probabilistic knowledge, and differentiations in the author functions in law and literature. These differentiations bear multiple implications. I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evidence‐law debates about probabilistic evidence, for contract‐law debates about the centrality of autonomy and self‐authorship, and for understandings of legal reasoning itself—the elusive notion of “thinking like a lawyer.”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演进的尚武化等都较大地改变了文学书写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8.
19.
从1949到1966年,中国"十七年"文学呈现复杂的景观.特殊的政治情势和氛围,使它始终处于政治风暴的中心.苏联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大量译介,给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农村题材作品、革命战争题材作品、社会主义"新悲剧"作品得失相依,很难一概而论.对于中国"十七年"文学持审视历史的批判态度是需要的,但同时必须进行设身处地的"体察",给予实事求是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首先是文学,网络是记录作品的手段和传播作品的渠道。作者在努力创造新语汇和突破语法约束的同时,也制约甚至扼杀其发展。网络文学以即兴创作为主,故其贴近“网民”生活且颇有灵气,却失之浅泛和粗糙:开放互动的特征激发写手的创作激情和读者的参与热情,却干扰了写手创作的独立和思维的、表达的连贯性:Inter-net 改变了传受者的地位,削弱了把关功能,写手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时,也易涉及官司;它产生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产生精神毒品。对网络文学应多些包容、关注和支持,促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