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工程,正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展开,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稳定的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良好的道德支撑。实践证明,法治与德治并举,治国才有方略,法律与道德牵手,市场才有正气。  一、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在整体上出大手笔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  相似文献   

2.
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法则,就是严格限制个体的生物属性,肯定和培植其社会属性,使个体行为与群体规则保持一致,以利于个体生存和群体发展。纵观人类的文明史,这种群体规则主要表现为道德和法律,道德是人类自我约束的思想意识规范,法律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社会行为规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了经邦济世的方略体系。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在扬弃历代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法治”和“德治”并重,确立了“务德尚法,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一、正确探析道德建设的价值。1、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道德的价值是指道德的效用及其满足…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大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不仅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意义。认真领会和从理论上研究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和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的重要现象是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实感交往变成了实感性交往与虚拟交往相互作用的交往.交往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使道德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新的情况.网络交往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任生 《理论导刊》2001,(11):60-62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讲话,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治国方略的新思考。这一讲话,第一次把“以德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去认识,表明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定位问题;这一讲话,以比较的方法,科学地界定了法治与德治的内涵,揭示了…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到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是对马  相似文献   

8.
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 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 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这是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在我们这样的社会 主义国家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在“治国”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国 家机构依据人民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的隐喻     
法治是人类社会治国文明的结晶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智慧所能创造的最少缺点的治国形式。法治思想寓意深刻 ,法治是理性之治、善恶之治、法律之治、规则和制度之治、正义之治、权力与权利之治、程序之治及法律人之治。我国的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理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理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理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