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研究是从哲学的角度,运用哲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然而,当前哲学研究陷入困境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哲学研究要摆脱困境,关键在于哲学研究不能缺少现实、理论和人本三个维度。在现实维度,哲学研究要关注现实世界、认识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在理论维度,哲学研究不能忽视理论世界,必须为实证科学提供理论支持;在人文维度,哲学研究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当代哲学应当研究现实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金瑞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这一概括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哲学发展的历史,准确地把握哲学基本派别的界限,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  相似文献   

3.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宗教、政治和市民社会的直接批判,隐喻了"现实的人"的信仰被宗教、法哲学和金钱所异化的状态,并由此将"现实的人"的信仰异化归结为三种形式,即宗教形式、金钱形式和法哲学形式。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现实的人"的价值取向背离于"人的现实"而造成的信仰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外在性的压迫"造成人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性的束缚"造成人的心灵的空寂,这种心灵的空寂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贬谪。最后,信仰主体——"现实的人"的祛魅,要在批判中超越人的自我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相似文献   

5.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经历了“返本归真—构建体系—问题意识—人本意识”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是在关注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中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创新 ;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创新 ;在清理与总结既有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哲学的新生点及哲学的分支学科 ,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一些新的哲学理念 ,建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7.
《江汉论坛》2000年第5期刊登何畏的《哲学的社会与社会的哲学》。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对象范围而言是社会的哲学,只有在社会范围内才有哲学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所涉及的世界是现实世界,而哲学上的现实世界就是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社会。就是说,在哲学意义上,社会就是现实世界,社会内在地包容了与人有关的自然。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像实证科学那样是某种实体,而是人的思维与现实存在的关系。作为实体  相似文献   

8.
自从列宁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以来,资产阶级哲学对于哲学党性原则的歪曲和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当然不奇怪,他们否定哲学的党性,不过是为了在实际上贯彻自己哲学的党性;令人担心的是,近些年来,在我们自己理论队伍的内部,也有一些人对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更有些人公开否定哲学的党性,提出要解除哲学党性原则这个“紧箍咒”,打开这个“闸门”。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哲学究竟有没有党性?否定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究竟能不能成立?从哲学理论的角度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杨晗旭 《求实》2013,(2):22-25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出发点,但实践哲学的这一重要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  相似文献   

10.
马校 《理论研究》2019,(3):49-5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运思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歧出所在,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实质是对人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当时的德国现实状况,马克思判断认为德国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哲学来共同完成。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政治问题和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是存在于所有私有制国家的,因而马克思对德国的解放道路的探讨实质是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期来,不断看到《哲学动态》等刊物,围绕“哲学与现实”这个主题连续刊登了“本刊记者”的专访文章及其他学者的多篇论文,引起强烈反响。这种迹象表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条件下,哲学与现实的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哲学实际上受到市场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迫切需要理论界进行全新的探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研究作如下概述,并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运用。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经验启示,也有现实的真切需要。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运用它分析、思考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一条成功经验;第二,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需要坚持的思想武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5,(12)
马克思扬弃了旧哲学人的本质观,科学阐述了"类本质"和"现实的人"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到实践唯物主义;从"类本质"到"现实的人",再到"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向,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关注和回答了人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人学思想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对我们消解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原子化"趋势,确立"类意识"的价值吁求,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媛 《世纪桥》2012,(1):46-47
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愈加思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这一问题日益成为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发展、环境理论研究交叉涉及的一个现实问题。论述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的发展关系在当今中国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是社会和谐及人的发展问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就经济哲学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一讨论,是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经济哲学;另一方面,当代哲学与经济学不断交叉、融汇。这两股力量促使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新的学术兴奋点——经济哲学。实际上,经典的经济哲学发端于亚当斯密。马克思的一些经济学、哲学著作也可称为19世纪经济哲学的力作。今天,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跨国公司的盛行,金融体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都大大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历史在向我们召示:哲学家再不能淡漠经济学,应当通过经济学去联系现实,把握时代的脉搏;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应通过哲学提高理性思维,深刻认识变化着的经济现象。世纪之交,促进哲学与经济学的联姻,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就近期来专家学者们基于这一课题的见解概述如下,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近期以来,哲学界就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个具体事物,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作了具体分析,是一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事情。现就三个方面作如下概述,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吴晓云 《学习论坛》2007,23(7):14-16
我国哲学教育规模之大、在国内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哲学,领悟了哲学精神,具备了良好的哲学素养,在现实中能自如地应对各方面的生存挑战呢?显然,广大学生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哲学教育而产生对哲学浓厚的兴趣;他们很难进入哲学的崇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也少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而且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哲学教育工作者对哲学的本性认识模糊,错误地理解哲学对人的价值、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也许是造成目前哲学素养培育工作尴尬局面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德国哲学中存在着道德神学和人学的两种路径。以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哲学认为建立在道德、理性或者自我基础上的信仰构筑现实世界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实践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根据实践需要可与宇宙发生无限的关系,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这对矛盾关系的结果。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国内一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最后还必须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其根据在于:一是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二是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三是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其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