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书》以纪、传、志、表构成民族史撰述体系,以整齐体例和详赡记述,全面展示了西汉民族关系和民族史风貌。其中三篇民族史传,承继《史记》遗风又不泥古,体现出《汉书》对民族史撰述之谨慎与重视。《汉书》撰述民族史,宣扬天下一统,颂扬汉德,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肯定和宣扬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成就;《汉书》秉持"种别域殊"之观点,强调民族间的同质性与差别性,并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形态等诸方面做出阐释;《汉书》"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治理原则,对我国以中原文化为主调的民族礼仪文化之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华法系是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法律意识、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公元11~13世纪,西夏与中原王朝的法律文化交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二者法律文化交流中"继受"和"创新"两个侧面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对中华法系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和睦共处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例,对边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有效重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有效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卓娅  张铎 《人民论坛》2015,(8):229-231
文章着重论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所起的重要影响及东北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演变、更替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论证了东北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通过多元文化的互动和创新,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打造地区经济优势的桥头堡,推动和构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并有效地实施"一路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族团结的增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兴民族经济关系正逐步形成。民族贸易市场作为民族地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各民族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实现各民族之间生产文化、商业文化、生活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深层次文化的交换关系。这种民族贸易的商业型文化交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又增进着民族团结,促使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就近年笔者赴青藏高原腹地时,所了解到的民族贸易的商业型文化交流作一概述,以使其对其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借鉴作用。l、民…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的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新疆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东西文化交流中心历史传承,被定位为"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新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商贸交流日益增多。同时,在面对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西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文化思潮涌动频繁,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等问题,原本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维稳任务艰巨的新疆如何面对外来复杂多样的思潮挑战,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7月22日至28日,应"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邀请,贵州省台联会长曾力群率贵州省定居台胞一行6人赴台,开展了为期7天的参访交流。贵州省台联与"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于2015年3月签署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地少数民族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先后促成了5对友好民族乡镇、一对友好民族小学的缔结。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就推动两地少数民族乡镇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探索共同历史文化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取得良好成绩。此次赴台,在"台湾原住民议事联盟"主席根志优  相似文献   

8.
林萍 《两岸关系》2006,(9):34-36
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是构建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的重要内容。入夏以来,大陆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增进两岸同胞情感,深受台湾同胞喜爱的交流活动,包括文化之旅、夏令营、交流周等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本期特选发一组反映各地交流动态的文章、图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缺少权利意识"权力"这个词古已有之,《汉书?货殖传》记载,成都大商人罗裒带着数十万银两在长安做生意,攀附权贵,"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那时便有商人与权力勾结获得利益的现象,而更  相似文献   

10.
读者在线     
《今日民族》杂志是指导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民族工作经验,传播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昆明市拥有广泛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论《汉书》中的时间副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运用“本证法”与“参证法”对《汉书·郊祀志》及《汉书·高五王传》之《齐悼惠王刘肥传》中出现的讹误问题加以考证 ,发现正是由于“后”这一时间副词在词意与使用上的古今不同 ,造成了《汉书》在记载上出现错讹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彰显"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如何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通过跨文化互动,自信地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是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关键。《云上太阳》突破了以往少数民族电影"启蒙与拯救"的传统模式,运用原生态记录手法,完成了民族身份的自我建构与确认,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和诗意对话。  相似文献   

15.
从明代贵州府志所见“三交”历史来看,与其将“三交”视为一种递进的层级关系,不如将其视为主体、方式、结果的表达。明代贵州民族交往主体即汉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民族交流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交流等方式,政治交流主要体现为外省流官入黔和黔人出仕中州,各民族精英在共同参与政权建设和管理中增强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资源开发、技术传授和商业贸易互通有无,以满足各族民众的物质需要;文化交流主要是创建国家正祀、推行儒学教育以构建共同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生活交流主要是各民族共居共事以增进彼此的情感;最终促成各民族之间互相认同的一种交融状态或结果。  相似文献   

16.
郭荣茂 《台声》2023,(23):51-5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闽台同根同源,宗亲文化交流是现阶段大陆联系台湾基层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深受两岸同胞的欢迎。两岸交流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闽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景春燕 《台声》2008,(5):34-36
应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的邀请,3月25日——4月4日,北京市台联组织“京台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团”一行9人赴台访问,就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发展,合作意向等进行交流和展望。这是继去年组织台籍少数民族乡亲赴台探亲交流后,为加强与台湾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络,增强两岸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互动进行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9个部门,于2月28日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若干措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若干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读者在线     
《今日民族》2008,(11):64-64
《今日民族》杂志是指导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流民族工作经验,传播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昆明市拥有广泛的读者。昆明市民委历来十分重视《今曰民族》杂志的征订发行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每年都出资订赠1000多份《今日民族》杂志,分送给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市直各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各县、市、区、乡、村,深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对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整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能带动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多维流动,有效推动各民族群众文化共享、经济互嵌、社会交往、心理交融,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内在动力。国家层面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与新使命。旅游业应据此进行改革创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嵌入到旅游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