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今黔播报     
贵阳:发布豆制品地方标准日前,贵阳市发布《豆腐、半脱水豆制品、豆腐再加工制品》、《腐竹》、《豆浆》豆制品地方标准。这三项标准基本涵盖了除豆芽外的所有非发酵性豆制品的生产,为豆制品  相似文献   

2.
<正>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准备年货的开始。豆腐洁白、简单、干净,能与任何食物搭配,民间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豆腐既能做"家常菜",也能入"满汉全席"。从最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到最家常的麻婆豆腐,再到做法复杂的八宝豆腐……一块看似普通的豆腐,却能演化成千万道菜肴。老北京有些饭庄的豆腐也很有名,如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锅居的砂锅豆腐、  相似文献   

3.
诗意的豆腐     
生于豆腐之乡、长于豆腐之乡的寿县人,有着一种割不断的豆腐情缘,两千年绵延不绝的豆腐“文化”如诗如歌,融进了血液里,沉淀在记忆中。早在孩提时代,我就耳濡目染了豆腐这位“清白君子”的“神韵”。那时候生活还很贫困,如能天天吃上清清白白的豆腐,就算是奢侈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每每  相似文献   

4.
豆腐     
正刘子牛是从小吃父亲刘老爹做的豆腐长大的。刘老爹做豆腐有一手——卤水点得好,豆腐做出来又白又嫩。刘子牛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都要从家带一罐豆腐去学校。天热时豆腐容易坏,刘老爹就改做臭豆腐,吃起来又开胃又可口。刘子牛上了大学,离家远了。刘老爹就隔三差五去学校,给儿子送去他爱吃的豆腐。大学毕业后,刘子牛当上公务员。刘老爹一如既往,继续给儿子做豆腐。刘子牛职务升迁,  相似文献   

5.
致富参谋     
《先锋队》2005,(17)
刘灵巧做豆腐盖起新房每天清晨,在绛县磨里镇村大街小巷,一阵阵“豆腐”的叫卖声,格外清亮。不用问,大家一听便知道刘灵巧的豆腐出锅了。刘灵巧嫁到婆家后,见家庭条件不太好,只有几间土房子,家里只靠种地为生,她就想,邻村的人能做豆腐到我们村卖,为什么本村人不能做呢?1998年,她四处借钱、贷款买了一套设备,又出资请孙王村的豆腐能手到家里来手把手地教她做豆腐的手艺。从泡豆开始,每一道工序她都耐心地学。从理论到实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自己的豆腐能上市了。她做的豆腐价格低廉,口味好。时间长了,人们一天听不到刘灵巧的卖豆腐声,就不习…  相似文献   

6.
《兵团工运》2020,(1):36-36
吃什么才能健康长寿?有些人选择保健品,有些人选择天价的补品。其实,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都是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这些食物究竟有哪些呢?1.豆腐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在他们看来:"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压“贿”钱     
刘子牛是从小吃父亲刘老爹做的豆腐长大的。刘老爹做豆腐有一手——卤水点得好,豆腐做出来又白又嫩。刘子牛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都要从家带一罐豆腐去学校。天热时豆腐容易坏,刘老爹就改做臭豆腐,吃起来又开胃又可口。  相似文献   

8.
刘崇德 《党建文汇》2008,(11):51-51
豆腐+鱼取长补短 豆腐所含蛋白顷缺乏蛋氯酸和赖氨酸,鱼缺乏苯丙氯酸,豆腐和鱼一起吃蛋白质的组成更合理,营养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满村里晾晒的豆腐包,像一面面旗帜在风中飘舞;家家新做出的干豆腐,清香可口,引来八方客商。几年来,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三里村党支部坚持大力引导和扶持村民坚持走“一村一品”的富民之路,以加工干豆腐为龙头,拉动了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做出样子带动村民三里村的干豆腐过去就  相似文献   

10.
<正>闻听马修中的烤豆腐生意火爆,笔者前去凑个热闹。"马师傅,听说你的烤豆腐生意做得不错,每天的收入如何?"小马高兴地说:"我这烤豆腐是独份生意,每天的收入少说也有300元左右吧,这不,今天加工的卖光了,有400元的收入呢!"马修中是农五师八十九团的职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内地探亲,在逛县城时,看到了有烤豆腐的。他想,在新疆是见不到烤豆腐  相似文献   

11.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相似文献   

12.
我国豆腐的制作始于何时?宋儒朱熹诗有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据此,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此说如果成立,则我国豆腐的制作始于公元前一世纪,至今已二千余年。但也有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李素霞一家到农二师二十九团兽医站承包温室。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又不适应市场竞争,她赔了。正当两口子陷入绝境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素霞学会了做豆腐。她认真按师傅传授的每个环节做,不论再麻烦他都不偷懒。她的豆腐从开始一天做一笼卖一笼,逐渐增加到每天做十几笼并全部在上午12点前售完。她的豆腐鲜嫩、细腻、味美,很受顾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北部有一个中等城市——铁岭,在铁岭工人街街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你们都可以看到一个老头推着豆腐车慢慢地走着,车上的蓄电池喇叭发出清脆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那声音是我的。那个老头,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哑巴。直到长到二十几岁的今天,我才有  相似文献   

15.
在长春市正南约30公里处有个乐山镇,乐山镇有个乐山村,乐山村里有位名叫孙国祥的庄稼人。他和妻子王淑范勤劳致富,在自己家的小小庭院里,创造出了一个个动人的致富故事。 1991年的新年刚过,王淑范看到在乐山镇里卖干豆腐很挣钱,就动员丈夫学习制作干豆腐技术。做干豆腐虽然是一项很简单的工艺,但学起来也很难。每天孙国祥早早起床,到别人家学习技术。很快,孙国祥夫妇在家里开办了豆腐坊,两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清晨4点钟夫妻就开始干活,丈夫负责主要工作,妻子帮助搅豆腐脑、叠干豆腐。4个小时以后,由王淑范负责去镇里的市场出售。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8,(11)
正老话说,世上有三样苦,打铁、划船、磨豆腐。足见豆制品加工这一行的不容易。看似很小的行当,库伦旗水泉乡的李显华却做出了大文章,小小"豆腐坊"成为他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梦之坊"。刚走进水泉乡国龙石磨豆制厂,一股豆腐的醇香味就扑鼻而来。寻着香味走进车间,机器轰鸣、热气腾腾,几名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冲洗黄豆、磨浆、渣浆分离、煮浆、点脑、搅脑、压制,香喷喷的豆腐就成型了。李显华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水泉豆腐’,方圆  相似文献   

17.
一云 《党建文汇》2014,(6):52-52
“豆腐不香了”,“麻油也不香了”……这是人们屡屡发出的叹喟。近日有关钟祥石牌豆腐在大城市节节退守的报道,引入关注。不论乡下或城市,豆腐曾经很香,除了原料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手工工艺。慢工出细活儿。全部工序都渗入了技艺者的心血和时间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假如他们的豆子卖不完,可以拿回家去磨成豆浆,再拿出来卖给行人。如果豆浆卖不完,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变硬了,  相似文献   

19.
文萧 《党员文摘》2006,(11):14-15
不堪羞辱,农民搞发明长国人志气 今年51岁的郭秀坤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周家镇东旭村的农民。他曾开过豆腐作坊.是四邻八乡有名的豆腐制作高手。1992年,他前往大连谋生.后来开了一家收入可观的饭店。  相似文献   

20.
厨房小知识     
厨房小知识豆腐保鲜:把豆腐泡在凉盐开水中,可保存数天不坏。如豆腐已经有酸味,可用20%热碱水浸半小时左右,再用清淋冲洗干净。(摘自《生活科学报》)厨房小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