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肖红 《长江论坛》2016,(1):20-23
网络媒体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媒体传播视域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应基于需求满足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开辟主流意识传播新途径,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建立民间舆论引导机制,强化网络传播监管力度,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成为广大网民发布信息、交流观点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论坛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认清网络论坛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努力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在中国如此迅猛发展,将会给民主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4.
武峥 《长白学刊》2023,(2):49-57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在网络舆论场域,网络谣言呈现出谣言传播强效化、谣言目标普世化、谣言界定多元化、谣言内容政治化等新特质。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严峻挑战: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分离”,离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消隐。为了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应从技术、道德和制度三个向度强化工作,从根本上守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对当前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正以网络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成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在网络文化语境中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不但可以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实现网络文化研究的文化属性转向,还可以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一元主导多样共存的发展态势。最终达到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协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出个体性、实时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所形成的网络多元文化使人们日常的互联网生活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价值扭曲、情感缺乏和信息污染的危害,进而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较大影响。随着国家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重视,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成为时下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助于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征颠覆了传统信息环境下枯燥抽象、单向传播、单一封闭的传播格局,这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的转型成为必然诉求。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型实现方式可以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立足生活、凸显审美价值,从抽象式转变为形象式;平等参与、开展民主讨论,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贴近对象、构建综合化平台,从单一式转变为立体式。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的创新,才能牢牢把握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上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以及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力带来严峻考验。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力.营造和谐网络文化环境.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改变生活”是句跨世纪的流行语,并依旧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球网民达到24.06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数量达到5.64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了新条件,它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资源、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遵循主导性、开放性和渗透性原则,依托自媒体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运用大数据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建设宣传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2.
智能传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技术,使网络信息传播呈现自由化与全球化、公开化与迅速化、碎片化与隔绝化、透明化与泛娱乐化等特点,为网络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对网络疆域主权安全、政府公信力、社会信任度、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网络伦理生态等方面造成一定冲击。在智能传播时代,可通过共建网络平台、树立网络权威、加强网络引导、整治网络伦理等路径,助力网络空间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3.
刘艺 《湖湘论坛》2012,(2):14-1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tk,(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中国网站规模达到229.6万,CN域名注册量达到353万个,微博使用人数达到24988万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执政党舆论监督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华 《前沿》2011,(10):28-30
当今时代,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主要场所之一。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相比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强了广大网民参政机会,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广泛的话语权,在执政党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也给执政党舆论监督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吕建楚 《今日浙江》2011,(18):54-55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领域,网民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群体。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有4.85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我省网民人数也已经达到2900万,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313%。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06,(11):11-11
2006年11月26日,记者从共青团中央了解到,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1.23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获取信息、定向搜索、休闲娱乐、高效工作和优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基本的网络需求。  相似文献   

17.
“后真相”境遇下的网络空间建构出情理裹挟传播、娱乐化传播、圈层式传播等新型情感传播形态,在传播中嵌入情感化的认知取向、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启了情感转向,网络情感借机入侵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真理基础、权威话语、价值共识面临传播生态变革的风险。对此,应着力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情理基础,增强主流媒体情感传播的竞合能力,促进网络圈层异化政治情感的正向转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生存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巨大空间场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积极引导网民对主导意识形态由点击认知转为点赞认同,有效实现主导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转变。这一进程拓展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空间、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维、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主导意识形态的点赞是网民自觉认同感的心理定位、理论科学化的真理定位、道德制高点的伦理定位、最大公约数的法理定位、开放包容度的情理定位、思维批判性的学理定位与实践公信力的常理定位,需要政党上网、理论上线、数据上手、媒体上阵、宣传上档与法律上场的综合支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机遇、挑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拓展了意识形态的辐射空间;推动了意识形态的即时应变;隐匿了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更新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消蚀了意识形态的教化责任;催化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外来威胁;增强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在构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的过程中,有几个认识问题需要理清:意识形态传播的力量主要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多数意识形态分歧是人民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管理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办法是疏导而非删堵;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而非意识形态本身,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宋燕 《时事报告》2013,(1):92-93
华南师范大学苏磊同学来信说,时下网络信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舆论?答: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均居世界首位。如此数量级的网民规模,让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也最舆论化的网络。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言论,都可能会"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