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凌云,志凌云,路凌云。 "过去弄怀长青苔,青石板上难聚财,羊肠小道路难走,水贵如油等雨来;今日弄怀乐开怀,扶贫攻坚进瑶寨,四月还是茅草窝,冬月楼房排对排……"这首山歌唱的是中直、区直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凌云县实施扶贫开发后弄怀屯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沿边开放中,崇左担当着"一根扁担挑两头"的角色,一边是"前世界工厂"中国珠三角,一边是正在崛起的"新世界工厂"越南。崇左连接两个"世界工厂",未来的通道价值不可估量。在陆路东盟的前沿,位于中国广西凭祥与越南谅山同登国界线两侧毗邻接壤区域的友谊镇,有一块地形狭长的综合保税区,它东至板召屯,南至弄怀,西至浦寨,北至浦扣克山,规划总用地面积仅为8.5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个面积不大的地带,却在2011年9月30日正式封关运营后,创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多个亮点——中国首个设立在民族自治区的陆路边境线上,并实现与境外直接相连的综合保税区;中国目前开放层次较高、政策优惠较多、功能较为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以来,金城江创新"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模式,48名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有力助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第一书记+搬迁让贫困户走出大山有着14年党龄的六圩镇兴洞村第一书记罗国忠,是从广西银监局选派下来的,一上任,就逐屯逐户了解民情,看到肯九屯、加六屯22户贫困户分散居住在大山里,交通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薄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罗国忠与  相似文献   

4.
正伏唐屯党小组召开党小组会议,举手通过伏唐屯新农村综合示范村建设的提议。黎文武供图屯西头的机耕路烂了要铺砂石,屯活动广场要划个停车场……以前,这样的事情在南宁市武鸣县伏唐屯可是相当难办的大事,自2011年初成立"一组两会(党小组+户代会+理事会)"协商自治制度后,村民对村里的大事小情有商有量,再也没有出现以前"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金宗志  马境 《当代广西》2014,(22):29-30
正同是泥砖房精心装修的农家旅馆,在河池宜州市刘三姐乡流河社区马山塘屯一年多都没有游客入住,然而在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游客却趋之若鹜。这个问题让覃木宇感到困惑,直到马山塘屯经新农村建设"蜕变"成生态旅游新村后,他才找到其中原因。秋雨绵绵,寒意袭人。11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马山塘屯,从村口一路进来,木寨、回廊、特色民居、绿化景观……尽管烟雨弥漫,但也难掩小山村的美丽轮廓。过去,马山塘屯的容貌并非眼前光景。马山塘屯社长覃义才说,屯里的房子大多是泥砖房,一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墙面开裂,四处透风。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隐藏在森林山间的苗侗祖源地,中国最后的原生山地部落。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这里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这里有"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相似文献   

7.
周惊阳  谢川 《当代广西》2014,(15):38-38
正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通过持续开展"夜访夜谈""一组两会"等举措,构建了干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13年12月,中和乡获首批"南宁市清洁乡村十佳乡镇"光荣称号。干部带头:甘当"四员"营氛围"这垃圾池建在这里,又脏又臭,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雨天,垃圾池的脏水流到我们的水田,影响作物种植。"在推进清洁乡村活动过程中,前期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较难推进。其中,在中和乡中和社区屯东坡,个别群众对于在村周边建设垃圾  相似文献   

8.
难忘两所屯     
正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一"所"是曾经生意红火后来却"自取灭亡"的工人诊所;另一"所"是臭名昭著的公共厕所,不过现在,它已经干净无臭、堪称星级了。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家住在哪里?我绕来绕去讲不清楚,直到有一次开了窍,灵机一动,便说: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这下好了,别人一听就明白了。以后,我就沿用了这样的说法。这里说的"两所屯",一个是工  相似文献   

9.
穿过江汉平原,来到荆山脚下,一座"四季鲜花绽放、绿林常闻鸟声"的花园式的现代化火电厂,让人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当地的老百姓羡慕"这是一家'有钱的'企业";当地的企业界感叹:"这里的管理达到了现代化";当地的官员则称赞:"这里的领导富则思进";企业的职工却由衷地说:"多亏了有一个把创新当作企业生命的好领头人--荆门  相似文献   

10.
廖萧 《当代广西》2013,(10):40-40
据说,武宣县二塘镇双桂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叫"双贵",因为用水贵、用油贵,之后才改名为"双桂"。但是改名后的双桂依然"双贵",因为"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从二塘镇到双桂村的路,真正数起来,不止18个弯,光是双桂岭那两个"Z"字形弯路,就有4个弯道。双桂村是武宣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共有双桂、屯头、屯浪、古远4个自然村,属  相似文献   

11.
正"哇,这个村子真漂亮啊!要是我们村子也搞得这么漂亮,估计娶媳妇都不愁啦。"3月5日,在大新县恩城乡陆榜村苏屯,来自该县桃城镇宝新村新屯的村民冯梅凤高兴地说。"苏屯是生态乡村建设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屯,今年1月份的‘美丽崇左’生态乡村示范带建设现场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今天我们桃城镇宝新村新屯的22位村民代表来这里学习取经。"桃城镇镇长周瑞伟对前来迎接的恩城乡副乡长杨兰平说。  相似文献   

12.
大盘屯,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有元宝山重峦叠翠的厚重,这里有香粉河飞花溅玉的娇俏,这里竹海绵延梯田满坡笙歌悠扬鸡犬相闻;一条条整齐洁净的巷道,一家家忙碌的竹制品作坊,一张张洋溢着喜悦和热情的纯朴笑脸,让人仿佛来到一个电影城的布景当中。大盘屯是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都村的一个苗族屯,共有99户人家、400多人口,小屯子以盛产毛竹扬名。而说到竹子,大盘的父老乡亲不禁说到带领他们大做竹文章的屯党支部:“百姓要致富,党员来引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大盘屯党支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尽管大盘屯已有竹林30…  相似文献   

13.
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存在"招人难,留人难"、人才流失、人才断档、环境艰苦、培训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需建立生涯管理制度,使基层人才"政治上受重视";健全形象宣传制度,使基层人才"社会上受尊重";健全工资福利制度,使基层人才"经济上得实惠";健全人才交流制度,使基层人才"能力上得提升"。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巴鲁屯     
正这里,依山傍水,村前村后果树翠绿,清澈的灵岐河绕村流淌;这里,村容整洁,一条条洁净的硬化路贯穿全村;这里,民风纯朴,村民亲如一家般其乐融融。这就是田东县北部山区的朔良镇巴鲁村巴鲁屯。巴鲁屯位于朔良镇西部,全屯共25户128人,板栗是主导产业之一,全屯发展600多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是大山里的富裕屯。近年来,富起来的巴鲁群众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按照生态  相似文献   

15.
玉秀辉 《当代广西》2014,(12):35-35
正"这里还是农村吗?"最近,笔者前往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联绥村渠仔屯采访,所见所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只见5米宽进村道路平直且整洁,农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敞开式的铁栅栏围墙里绿树红花。"以前的渠仔屯真是有新屋而无新村!"屯长黄力保介绍:渠仔屯位于渠黎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屯有202户736人,耕地1万多亩,以甘蔗、西瓜种植为主,每年入厂原料蔗3万多吨,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2010年前后全屯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宽敞的楼房。但以前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对公共设施的管理。"以前,我们屯真的很脏,村道上的牛粪啊、小食品包装袋啊到处都是,厨房、猪牛栏乱搭乱建,柴火杂物等占道堆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阴天下村第三天,在我迫不及待地央求下,村两委干部带我走访了村辖的那老、安马、巴鲁、那房、百路和六坚屯。说是屯屯通公路,但从巴鲁屯到六坚屯大约6公里的路上,人骑车、"车骑人"的情景相互交替。村支书是我这次走访的"车夫",他开摩托车的技术不太好,一路埋怨老天爷不长眼,偏偏在这几天下雨,还不停提示我抓稳车架。我心想,只要车子  相似文献   

17.
拒绝亲密     
这是一个新词辈出的时代,造词诀窍之一是言必称文化,之二就是反对什么就称拒绝××。一篇千字小文囊括当今文坛两大时髦,也够"潮"的,没办法,谁让咱是给《时代潮》写稿呢?!说白了,这里要说的是同事之间的关系,主要论点是不要太亲密。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下班就回家已经荣升"京城四大傻";城市在膨胀,早出晚归、东奔西跑,老朋友要见个面比登月还难;蓦然回首,每天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  相似文献   

18.
目前,无论从全国来看还是从深圳来说,保安行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招工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工荒";而且在岗队员的流失率也比较高,有的保安公司在不到一年,保安员流失近一半。"招人难、留人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困扰保安企业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保安员待遇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性质决定其存在一定的风险,社  相似文献   

19.
<正>"黄凌燕、黄陈斌快点,要不然迟到啦……"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石黄军就叫上其他两位同学一起上学了。这三个孩子住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琉璃村木洞山屯,这里海拔1260米,长年云雾缭绕,又因山高路远,被当地人称为"云山之巅"。木洞山屯是一个瑶族居住的小山寨,距村委的教学点约8公里,又全是泥石路,他们只能骑马上学。三年来,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泥石路、几匹乖巧的马,承载着山里孩子的梦想,也寄托着他们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8年艰苦奋战穿山隧洞一朝开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陇文屯群众终于凿通了一条穿山隧道,屯中群众从此告别了出入肩挑背驮和逢雨必遭洪涝灾害的历史。陇文屯隶属大新县那岭乡,地处丘陵山区,交通不便,村民每次外出都要翻越两座200多米高的大山,走1公里多的山路。农副产品难卖出去,日用品难买进来,屯里的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更要命的是,陇文屯四面环山,每遇雨季就发生内涝,农作物常遭灭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