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1年9月11日针对美国国防部和纽约世贸大楼两大军事、经济中心的恐怖袭击是迄今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次恐怖主义事件,沉重打击了美国,也震撼了整个世界.它不仅是2001年的世界大事,也是世纪大事.它预示着新世纪仍将是一个很不安宁、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纪.这次事件及随后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对整个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借机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军事介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同时,中亚各国在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新定义以来,美日同盟不断通过强化走向军事一体化和全球化.美国不是抑制而是推动日本重整军备,而日本也借助同盟追求更具进攻性的安全政策.美日同盟的强化并不意味着美日平等的"权利分享",而是体现出日本对美国战略的屈从.日本依赖美国的军事存在保证其安全并遏制中国,同时在经济上谋求同中国争夺地区合作的主导权.日本战略上的内在矛盾使其无法获得其他东亚国家的信任,也使东亚面临安全结构两极化的危险.构建和谐的东亚政治世界需要中美日建立稳定的三边合作关系,并最终将美日同盟纳入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4.
武力打击伊拉克是美国早已确定的战略目标,去年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后,就将伊拉克列为反恐怖打击的重点国家之一.美对阿富汗的战争结束后,即扬言下一打击目标是伊拉克.今年以来,美政府、军队和社会围绕打击伊拉克问题,进行了大量舆论准备和外交准备,美国防部还制定并上报了进攻伊拉克的作战计划.美军还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军事部署等.分析人士认为,美对伊动武已呈"剑拔弩张"之势.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中亚成为美国打恐前沿阵地,美借打恐之机迅速实现了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美俄围绕各自在中亚的战略、军事利益及阿富汗未来地位等问题,在前台合作打恐的背后,展开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错综复杂的争夺和较量.中亚安全形势由此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9·11"事件一方面使恐怖主义这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另一方面美国又以反恐为名强化霸权主义.这不禁发人深思: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18日至20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美国,辛格总理此访被看作是让美国"重新发现印度"的一次旅行.辛格在美不仅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而且还在安全、经济和能源等领域与美签订了十一项协议.印美关系由此而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后,俄罗斯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促使俄美迅速接近.俄美两国的舆论都在宣传俄美"两国间真正结束了敌对关系,变成了可以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展开合作的伙伴".但是,由于俄美问的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并未消弥,反而因美国介入中亚及独联体地区而有所增加.因此,俄美间新的"合作关系"还要经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反恐主义"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解释很多,也很难给出一个十分恰当的定义.美国学者本杰明认为:"恐怖主义是蓄意的、有组织的暗杀,用以威胁和残害无辜者,使其感到恐惧,以此达到政治目的."这一解释看来较客观些,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恐怖主义由来已久,但其真正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跨国现象则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80年代更如同瘟疫般在世界泛滥成灾,种种爆炸、暗杀、绑架和劫持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恐怖活动的根源多种多样,有的是纯属对社会现状不满,有的是则是与美苏争霸、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独立等因素分不开.90年代,恐怖主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已越来越演变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并被列为非传统安全因素,愈来愈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在所有恐怖主义活动中,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影响面最广,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影响最深刻.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正逐渐从亚太金融中心,转型为美国的亚太安全岛链中的一环。随着小布什政府放弃同时参与两场战争思想与遭遇“9·11”恐怖主义攻击事件之后,美国的军事理论与战略思维正逐渐调整。新加坡与美国业已存在的军事合作在反恐背景下也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浅析布什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开始了长期复杂的反对世界恐怖主义的斗争。一年来的反恐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国家利益优先和军事优先的独断专行。2002年6月1日,布什提出了被称之为布什主义的基本框架。9月20日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对这个主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美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强国力和反恐斗争的领导地位是布什主义提出的物资和道义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反恐斗争、谋求绝对安全与霸权是布什主义的动力。布什主义认定: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及其支持者“罪恶轴心”,是恐怖主义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结合;对付这样的敌人继续冷战时期的遏制和威慑已经无济于事,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在威胁形成之前将其清除;为了有效打击敌人,美国必须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保障国土安全,采取单边行动。布什主义的目标就是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实施美国的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12)
正是否以及何时对越南出售武器,很可能会被美国当作对中国施压的杠杆。在对中美外交上,越南正从"假平衡"转变为"真平衡"。5月23日,在越南访问的奥巴马总统宣布,美国将全面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毫无疑问,这是美越军事关系升温的重要标志。军事关系是衡量国家间政治互信的关键指标。美国对越军售全面解禁,  相似文献   

13.
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行动得手后,美国开始酝酿下一步反恐行动,并将伊拉克锁定为主要目标之一,据称美已制定了打击和推翻萨达姆的详尽计划.随着美不断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伊面临美军事打击的可能性在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程度上讲,9·11事件是一道分水岭,它开辟了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时代。3年后的今天,当反思和检视这场特殊战争的得失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恐怖与反恐怖的魔道之争正呈现出白热化和僵持不下的局面:一方面,"基地"老巢被端,类似"9·11"规模的恐怖事件没有再发生,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试验田已经开垦;另一方面,美国本土不断拉响的恐怖主义警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印度的孟买、沙特的利雅得、莫斯科的大剧院、马德里的火车站……所有这些所给出的,又分明是另外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提出将重振美国同盟体系,突出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未来美日同盟的"双向义务"合作与日本的同盟"对等化"诉求将相伴发生、相互影响,并逐步内化于美日澳印"四国安全机制"及西方"盟友圈"构建之中.中日关系中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加上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使得美日同盟的对华针对性日益凸显.美日两国确认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公然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及国家安全利益,使得中美日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并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解禁问题已引起欧、美、日、俄、台的高度关切,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个重大议题.解禁大势已定,但欧盟内部的"反解派"和美国的作梗使解禁面临重重障碍.最后的解禁将可能是欧美达成妥协,美国仍维系其主导的西方对华武器禁运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纽约世贸中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时隔5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美国人心头挥不去的梦魇.每年的9月,都是美国人痛定思痛之时.回望世贸大厦灰飞烟灭的惊悸会重回每个人的心头.细观美国各机构5年来的民意调查发现,"9·11"对美国人心态影响之深远,从未见丝毫减弱.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作为非传统安全中最突出和最现实的威胁,其危害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社会将长期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之一.国际反恐斗争与合作已成为新世纪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未来世界战略格局演变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在反恐旗号下,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前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配合,取得了很大成功;后者却遭到激烈的反对,自身也陷入了泥潭,并引起了恐怖主义的巨大反弹.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共产主义是20世纪的美国主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口号.它以通俗的形式,向人们介绍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有力地回击了敌对势力对美共的攻击和诬蔑,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的美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加拿大的近邻.两国的边界线长达6400公里.从综合国力说,相差太悬殊.加国弱小得可怜.从经济上说,在七国集团里,美是首,加是尾.相差10倍有余.两国之间的贸易占加对外贸易的80%以上.加过分依赖美,连世贸组织都对此感到担忧.据加国民意调查,有1/5的加人主张干脆并入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影响加国,即所谓美国一打喷涕,加国就要感冒.平时,与美国的关系无疑是加国政府考虑的重中之重."9·11"事件震憾了全世界,当然更震憾了加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