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彭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的结果。江泽民依据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系统阐述了科技动力论的主要内容.并应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需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邓小平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从多方面思考、探索,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若干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问题。 第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指出了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动力。邓小平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史经验 ,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 ,改革是推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0年艰辛的探索历程,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上,有过巨大的挫折,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本清源,重新恢复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并运用这个标准,使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时代产物 ,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经验的科学概括 ,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生产力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 ,“初级阶段论”和“市场经济化”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两个前提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两个重心。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对现代化的内涵阐释、首要前提、发展战略、根本动力、有效途径、重要条件、关键因子、外部环境等诸方面都进行了缜密思考。邓小平同志的现代化思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时代和全球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把握中国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中国整体现代化的思想。即中国的现代化是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具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十分丰富的内涵。认真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的整体现代化思想,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算是中国倡导现代化的第一人。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开创了从国际战略高度探索现代化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指出现代化既要立足于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面向世界,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思想,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明确“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再到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科技现代化战略的创新体系。中国特色科技现代化创新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综合国力为关键,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构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源泉,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科技主导全球竞争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学技术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中,人们最熟悉的是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视,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际上,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新恢复并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总体战略部署。进入新的世纪,科学发展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创新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观点。即使在文革中,因此而横遭无理批判、无端罢官也不改初衷。今天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生产力标准的丰硕成果,而去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不能不深切地认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象一条串连珍珠的红线肥他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各方面成果,有机构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把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历史性地转化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勃勃生机地迈进了把握社…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关键时刻坚持实事求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次谈话对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动力,系统地阐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归宿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开拓奠定阶段、继承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本与话语中,明确地将革命与生产力与工业化关联起来,主要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起到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激励和桥梁作用;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来明确为"小康社会";对于小康社会的标准及其实现,邓小平经历了从积极到谨慎再到充满信心的言说历程。  相似文献   

20.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但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十四年的成果作出了正确评价,也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战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概括起来有八个核心问题,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澄清姓“资”与姓“社”的关系、有差别的富裕、防止“左”倾错误、发展是硬道理、加强干部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一系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所提出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处理好这些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