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月1日,我们迎来了党的生日。与此同时,我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执好政并保持长期执政的根本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
刘锡桓 《岭南学刊》2007,2(1):70-73
确立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大发展,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的新探索形成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行分析基础上,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规划未来作出的重大举措,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4.
魏红军 《群众》2008,(9):60-60,7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的飞跃。组织工作只有敏锐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适时确立新的工作理念.才能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之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精神,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浙江工作提出的“三个前列”的要求,发挥优势,统筹发…  相似文献   

7.
钟世范 《传承》2006,(6):50-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突破、新飞跃。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研究规划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那么,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狱,应如何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呢?  相似文献   

8.
戴木才 《岭南学刊》2004,3(2):15-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这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规律的新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追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钱运录 《半月谈》2005,(5):58-60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实践》2006,(6):1-1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的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我们必须从树立和谐理念入手,小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思想的伟力构筑社会和谐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林光大 《人民政坛》2007,(12):24-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和全面阐释,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人大工作,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坛》2006,(11):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我们党在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之后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中央对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蒋卫民 《新重庆》2006,(5):11-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实际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它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追求和谐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诚信求得和谐,以稳定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一、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企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一、制度创新是我们党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人类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历史的结局能否和人们的预期高度吻合,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推进制度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6.
缪军 《现代领导》2011,(7):24-25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根本依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质上是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六十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以及创新的实践过程,充分展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认真应对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严峻挑战而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更是幸福的发源地。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关注家庭的建设与和谐发展,关注家庭的建设与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反映了我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策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丰富了治国理政的基础经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战略目标,不仅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且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我们要适应新趋势,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