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陈元洪 《台声》2011,(1):64-64
目前,重温《欢乐重庆》这首歌,不由得想起了88岁高龄的台湾知名词作家庄奴先生,这是他在重庆参加“月是故乡圆——百家艺术讲坛之庄奴作品赏析会”的即兴作品。  相似文献   

2.
卢俊才简介卢俊才先生,1942年5月生于河北省巨鹿县,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十几部艺术典籍;大量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曾对其艺术成就做专题介绍。卢俊才先生曾两度在日本举办画展,参加中日友好画家交流展,并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画展并获奖。其作品被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艺术单位、个人收藏。出版有《卢俊才山水画辑》。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7,(2)
<正>我认知著名实力派工笔山水画家贾国英先生是从他的作品开始,当读到其《名家画名山——太行山专集》的十三幅原创作品时,我顿感一种震撼,其作品精工细腻,设色古雅,构图恢弘、文人意趣浓郁、古意高远、格调独特,彰显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艺术特点。唐朝诗人刘沧咏太行有诗云:"风入  相似文献   

4.
<正>三所有朱子诗歌的矛盾问题,一进入朱子创作实践便圆融解决。评价一位诗人,不是看他在理论上如何说,而是见他笔下怎样写。作家毕竟要依靠作品说话。首先,朱子诗歌数量可观。主编《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的郭齐先生认定朱子诗745篇、1218首,另有词17篇、18首。朱杰人先生也说:“现存朱子诗共10卷,1200余。”  相似文献   

5.
<正>王冠峰简介王冠峰先生,1958年6月生于天津,1992年旅居香港。毕业于香港中亚学院研究生院。天津市政协特聘委员、民革党员。现任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博物馆艺术顾问、香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香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艺术学校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他自幼追随父亲王明九先生研习书法艺术,至今已有五十年艺龄。主要创作作品有《中国少数民族古老文字——王冠峰百米书法长卷》、《弘扬奥运.振奋民魂——王冠峰200米书法长卷》,并在海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及获大奖。  相似文献   

6.
正张远帆成长于艺术之家,其父亲是新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张两赵"(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中的张怀江先生。1982年,张远帆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1985年获得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直至担任版画系主任。张远帆的作品既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又有强烈的独特个人风格。《老街系列》可见其艺术创造的活力,那种与现实世界藕断又丝连的"象"的聚合生成;《故园夜雨深几许》渲染出对于传统意  相似文献   

7.
旅美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力作《庄子今注今译》已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庄子》一书是先秦一公元前二二一年以前)道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现存的《庄子》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的,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包括庄周本人及其后学的作品.其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既有消极避世的人生哲学,又有不少富于启发性的朴素辩证法因素,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由于他  相似文献   

8.
陆定一是我党重要的媒介批评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总结对敌作战政治工作经验的需要既是他进行媒介批评的直接动因,也是他进行媒介批评的主要方式。陆定一著《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采取了以批判开路的论证方式,通过对资产阶级新闻观念的批判来完成对共产党新闻观念的构建,是我党新闻史上一篇优秀的媒介批评文本。抗战胜利之初,他对《大公报》社论的批驳,轰动重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有褒有贬,客观求实,是陆定一媒介批评的基本特征;宏观大气,理论浓郁,是其媒介批评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9.
张港 《协商论坛》2010,(9):64-64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致力于传统绘画艺术的整理、发掘、革新和发展。他足迹遍及南北美洲及欧洲各国,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57年,纽约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大干先生为“当代第一画家”。大干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其诗、书、画、印、鉴堪当五绝。徐悲鸿先生尊其是“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正>当初之所以选汪曾祺的集子,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选用了他的《胡同文化》《葡萄月令》《金岳霖先生》等几篇文章,出于偏爱,细细跟学生讲过,之后就有几个学生写了几篇关于苏州风物的随笔,质朴而饶有趣味,颇有汪氏风格,令我大为欣慰。汪老先生是个会说故事的人,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写了一篇《启功先生的文化价值》的文章,主要观点是启功先生的文化成就能够横跨学术与艺术两大领域,且在很多具体领域中,都达到当代顶级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学者和艺术家。再加之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堪称是一位“间世”的文化大师,其文化意义也将超越当代的局限,影响到更久远的将来。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写作是对生命和艺术的一种特殊体验,那么作品则是作家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的对话方式。残疾人天生敏感,渴望理解,神往充满爱的世界,因而总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正如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一文中分析的那样:“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相似文献   

15.
<正>赵大民先生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资深编剧兼导演,89岁高龄。至今共创作戏剧作品30多部,话剧占了一半,是天津屈指可数的多产剧作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钗头凤》《把一切献给党》《红岩》,到八十年代的《觉悟》《唐明皇与杨贵妃》,再到21世纪的《芳革碧连天》《茂陵封侯》《铁肩担道》,无论是编是导都融入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回顾七十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台湾文学史上,王鼎钧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众体兼擅且独具风格,在小说、散文、评论、话剧几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被称为台湾文学界的五项全能.长久以来,他的散文艺术成就掩盖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小说艺术.为了更完整地认识他的艺术发展道路,本文拟对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创作做一番探究.(一)严格地说起来,王鼎钧的短篇小说共有十二篇,即收集在《单身温度》这部短篇集中的作品(有人将王鼎钧的《一方阳光》、《红头绳儿》也视作小说,我以为那只是有着较多叙事成份的散文作品,原因容当另叙).《单身温度》原名为《单身汉的体温》,也曾被人改为《白如玉》出版,最后由作者定名为《单身温度》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再版.此书创作于60年代中后期,初版于1970年.这部小说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它之前,作者的创作以说理性议论性的文章为主;而从它开始,作者的创作风格转向抒情性象征性,逐步形成了自己“幻中见真”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解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书籍中,我独爱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撇开他讲佛经的书不谈,光是他讲解儒家四书的作品,我已购得三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只差《中庸》讲解一种就齐了。南怀瑾先生儒道佛三家教义合参,读他的书,就更容易对三教进行融  相似文献   

18.
苏应奎 《创造》2012,(8):86-87
黄怀清先生精湛的国画艺术和热心公益事业的高尚品质一直受到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得到党政机关的器重。解放军总政治部不但授予他"全国拥军模范"的光荣称号,还委托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并在全军放映了《战士在我心中》、《拥军画家黄怀清》两部专题片。  相似文献   

19.
在同辽海出版社签订出版《世相写真图》的合同时,我又想到了萧乾──这位长我二十九岁的老人。《世相写真图》是我同丁聪先生十七年合作作品的总集,而我们的合作长期得到了萧乾先生的关注与鼓励。在他生命的最后对分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有一篇就是对我们创作的评论──《珠联璧合》。这是他在医院里背着医生护士偷偷写成的。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提出了社会应当怎样对待讽刺文学的大问题。他之所以关注我们的创作,我想,也正是为此。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历来的文学传统是压制讽刺的…  相似文献   

20.
王路刚先生出生于1964年11月14日,祖籍河北省晋县,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后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1998年毕业,之后继续进行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现任北京紫东方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通过在中央工艺美院的系统学习,对绘画艺术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潜心于各画派的笔墨技法,广学百家,兼收并蓄,自成一格。其绘画代表作品有《马莲桥之冬》、《盛夏》、《西部落日》、《大地交响曲》、《阳光·地涌金莲》、《佛光》等。作品风格取中国画之凝重,油画之色彩斑斓,水彩画之简洁,工笔画之细腻,融会贯通,用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