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句话在整顿机关工作作风中用得不少,批评得也对。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固然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但也不乏“给了好处就办事”的现象。 “不给好处不办事”该批,而“给了好处就办事”且办得巴巴实实,该不该批?答案恐怕就不那么一致了。 在我看来,“给了好处就办事”与“不给好处不办事”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都属腐败行为,都属该批该查之列。不同在于,一个是“不拿钱财不办事,拿了乱办事”,一个是“既收钱财又办事”;前者易使人愤愤然,而  相似文献   

2.
某市一项总投资近亿元的市政重点工程。仅仅因为没有向一个职能部门递送“好处”。就被硬生生阻挠推迟两个月才开工。这个市的市长了解到事情真相后。气愤地称这种不论办公事还是办私事都要找关系、托熟人。不请吃喝、不给好处就拖着不办的现象为“非典型腐败”。  相似文献   

3.
专项治理不给好处不办事的歪风潍坊市潍城区委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作为县这一级如何破题?我们按照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结合本区实际,集中抓了党政机关中"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摆查与整改相结合、自查自纠与强化监督约束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  相似文献   

4.
论防腐体系创立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腐败、反腐败和防止腐败   我们所说的腐败是一个政治术语或者概念,只是用于政治方面的行为。广义的腐败行为意味着政治行为一般意义上的败坏,这里并不一定有人直接得到好处或利益,但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损害。狭义的腐败,是指个人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私人目标,这里涉及到权力、公职、职责、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以往我国廉政建设的重心主要是置于“反腐败”上面,即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给予追究和严肃处理。笔者认为,反腐败固然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但俗话说“亡羊补牢”,如果“亡羊”后只去找羊,而…  相似文献   

5.
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腐败,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其一,“不能为”的制度创新。就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腐败行为无机可乘。具体讲,就是简政、放权、公开化,即缩小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范围,确定合理的管制边界,让政府从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把更多的事情交给“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来调节。同时在此基础上,改革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反对垄断,确保各种资源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公开办事规则、办事程序、办事人员和办事期限。其二,“不敢为”的制度创新。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具有强大约束力的事前监督与事…  相似文献   

6.
论“好处”     
论“好处”“好处”可意会不可言传,玄之又玄。你想办事吗?对不起,先得看有没有“好处”。没有“好处”不办事。你磨破嘴,跑断腿也无济于事。你说你条件够了,够条件的人不止你一个,僧多米少,对不起,轮不到你;你说你告,那就告去,告还得有“好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7.
马平之所以落马,主要是因为受贿,但与其他腐败分子不一样。马平的腐败是一种典型的“非典型腐败”,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说马平受贿案是一种“非典型腐败”,是因为从表面上看,马平的受贿,看起来确实“不像”是受贿。从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看,除了矢口否认收受刘久伦的钱外,对于收受熊泽亮和重庆天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钱,马平并不否认,  相似文献   

8.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9.
热词     
“两手干部”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在落马官员中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中有的资历学历不浅、政绩业绩不菲、功劳苦劳不少,干工作有一手,工作实绩很突出;但在搞腐败上也有一手,身手不凡,贪污腐败也不差。这种“工作上有一套、腐败上也有高招”的贪腐干部被称为“两手干部”。  相似文献   

10.
情商:领导者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情感智商运用到现代管理领域,是近20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领导者要“用心管理”,而不是仅仅靠权力、压力使人服从。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有的干部有些“娇气”,不愿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身在群众,心在“汉”;有的干部有些“傲气”,身居要职,趾高气扬,架子大,瞧不起群众,疏远群众,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干部有些“霸气”,把群众当成工具,任意摆布,动辄训斥;有的干部有些“邪气”,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权谋私,处事不公;有的干部有些“冷气”,对干部群众的困难疾苦、身心健康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相似文献   

11.
也说“好处”荒石你想办事吗?看有没有好处。没有好处不办事。任你磨玻嘴,跑断腿,也无济于事。你说你条件够了,够条件的人不止你一个。僧多米少,对不起,轮不到你。你说你告,那就告去,告还得有好处,没有好处难告倒。与其拿好处告状,还不如拿好处办事。你说是熟人...  相似文献   

12.
吕海春 《河北党风》2003,(11):36-36
开展反腐败工作,普遍的观点和通常的做法是:开展思想教育,构筑牢固的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堵塞可能产生腐败的各种漏洞;严惩腐败,震慑腐败分子。从“不想腐败”到“不能腐败”,再到“不敢腐败”,应该说,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反腐败工作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在反腐败斗争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是对反腐败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 ,也为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反腐败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必须找准源头 ,抓住重点 ,就要加大对人权、财权、事权的改革步伐 ,就要大力推行“事务公开”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必须正确处理好党委统一领导与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反腐败的五个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呈现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五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从总体上说,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反腐败方式,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是腐败的滋生、蔓延期,九十年代是腐败泛滥的高峰期。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败斗争对执政党来说属于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此时的反腐败斗争方式只能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比较被动,防御性强,因而腐败的“出生率”大于腐败的“死亡率”。十六大后,我们摸索出一套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还…  相似文献   

15.
林喆 《廉政瞭望》2012,(15):42-43
新特点:把腐败埋在制度中,近年来,国内瘸败出现新特点:腐败出现制度化。一些官员为了给其谋利行为披上“依政策、制度办事”的外衣,事先将其利益设计存政策、制度中,这样谋利的过程就成了“依政策、制度办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高度重视和依法严惩滥用职权、挥霍浪费这种“不入腰包的腐败”。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6):19-19
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这一“笼子”,使官员的财产阳光化、公开化作为反腐败的突破口,无论是对于推动政改还是遏制腐败都有极大的裨益。这种呼声已经存在十多年,然而至今收效甚微,原因在于遭到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坚决抵制。中国已处于矛盾的多发期和易发期,化解日益频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需要找到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反腐败工作的圭臬,也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腐败分子的“照妖镜”。这就是说,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和遵照党章精神办事。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新年伊始,却莫明其妙地弥散开一种荒谬的“老虎苍蝇论”:腐败高官(“老虎”)打得差不多了,反腐战略需要转移了,惩腐应以基层(“苍蝇”)为重点了。如此种种,政坛上下、媒体网络、街头巷尾,到处嘈嘈吆吆,颇为蛊惑人心。胡锦涛的讲话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给了“老虎苍蝇论”迎头一棒!  相似文献   

19.
今天,关于反腐败的话已说得够多,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提升反腐败绩效。而治理腐败的第一要件,是刚性钳制而不是入的“思想觉悟”。人类制度的产生,正是为了补救人性缺陷。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反腐败的基点,都不在于“觉悟”或“道德”的自律,  相似文献   

20.
腐败与反腐败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既要把腐败分子挖出来绳之以法,也要下大气力去改变那种“笑贫不笑贪”的腐败文化,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挑战,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申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