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党课》2007,(10):35-36
1.自我解剖法 所谓自我解剖,是指党员要经常自觉地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责任和义务进行检查,“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共产党员严格地解剖自己,正是要做到自知者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共产党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环境。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污染和侵袭,工作也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  相似文献   

2.
李宏春 《学习月刊》2010,(2):107-107
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强调:“思想政治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探讨,即在教学巾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  相似文献   

3.
姜丽红 《理论文萃》2006,(2):58-62,64
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作为有限的社会存在无法独自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人发生关系而必然产生的。“从本质上讲,政治是为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政治的最高理想是人间善的生活。”①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利益冲突、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某些人性弱点的暴露把“追求人间善”这种政治应有之意掩盖甚至扭曲了。世俗社会的纷繁复杂也使这种追求不可能明朗清晰的呈现,于是,它渐渐地被人们疏忽或者遗忘了。而在另一种被纯净了的社会中,这种政治的追求被完整地凸显出来,这种纯净的社会就是历代思想家们作为他们的政治理想所描述的“乌托邦”,透过这种纯净没有杂质的社会,我们更能透析政治生活的意义。而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尤以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本文就试图以此为例,探析一下在政治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中所体现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姚丹 《奋斗》2001,(2):37-3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体制转型的新时期。机制的转换和制度的创新,给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化,是一大批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人”的生活重心和基本归属正在大规模向社会转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认真研究这种转变现象,对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郑伟 《理论学刊》2004,(1):62-65
吉登斯认为,由于全球化时代和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当代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政治模式加以解决,必须应用新的政治模式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生活政治”模式。为此,他提出了“生活政治”观,主张应实现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把二者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角度来处理当代世界所共同面临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5,(8):44-44
万俊人在《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撰文.主张从政治伦理的综合视角切入“和谐社会”的主题.认为制度美德和公民美德是和谐所需的必要的政治伦理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与台法有效地运作.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有效的规导与协调,公民个体美德的修养与自律,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生活进入一种有序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就是说.“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不仅是政治的和法律的.而且还有社会伦理的和公民道德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陈会勇 《求贤》2007,(1):17-18
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体,构建和谐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和谐单位不仅指在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状态的和谐安宁。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人们宁静的心理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实现,但是如果彻底抛弃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去构建也是不可能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着力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等方面,在构建行业和谐中发挥“引擎”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政治”     
《当代贵州》2011,(33):57-57
从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似乎已经进入“微政治时代”。政治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微政治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过程中民众现实生活需求日益受到关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府将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民众私人领域的问题有关。在后一种意义上,微政治还体现了一种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0.
《党建文汇》2005,(5):11-11
复旦大学郑长忠撰文说,一些基层党组织“边缘化”是人们对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及其现实地位的一种描述。所谓党组织“边缘化”.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部分党组织和党员所发挥的具体作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从而导致这些党组织整合社会能力较大程度下降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主导地位丧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劳卡就曾预言:“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的和虚拟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对政治带来影响。”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已经逐渐渗入到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内容和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王中化 《求贤》2009,(1):13-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已成为许多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民意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迈向新台阶提供愈益广阔的平台,网络的“舆论场”作用也日益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3.
蔡建军 《党课》2014,(10):105-107
“雾霾”,现今已成为社会最热的词汇之一,人们深受其害,盼着早日把它治理干净。殊不知,存在于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精神雾霾”危害更大,更令人忧虑!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防止“精神雾霾”,既是“防病”之策,更是改革韬略。  相似文献   

14.
“电子信息方式”把主体与社会、与时代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容易唤起人们的问题意识和普遍社会责任感。青年运用“电子信息方式”要注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精神,着手建构与“电子信息方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释范式,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解释人们采用“电子信息方式”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现象,消解人们的思想困惑。要对电子信息方式下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进行跟踪性、针对性、前瞻性研究,积极地进行制度、规范、规则供给并据此及时检视其新的行为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隆汉 《党风建设》2002,(11):43-43
“慎独”,最早见于《札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古人把它作为重要的培养道德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要么“自投罗网”,要么“一网打尽”。用这话来形容当今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也许并不夸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网络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越来越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期分别从网络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组织了两篇文章 ,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不信任”是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体现为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不信任,带来了许多危机隐患.作为政治信任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在营建良性政治信任关系的过程中责无旁贷.政府应当通过调整发展思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完善自身管理等举措,从根本上尽到其在协调社会利益方面的职能,大力培育中产阶级,建立“政治信任”的正态分布,起到政治生活稳定器的作用.唯此,才能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底层民众之间的良性互信.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2,(2):50-50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买卖物品要遵循市场规则,不能强买强卖;搞建筑也要遵守建筑规则,不能暗箱操作或层层转包。正是有了这些规则,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才有了可靠保障。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潜规则”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盖大楼、建桥梁,招标、竞标比的不是价格、质量而是“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已经让网络生活在不经意之间悄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言之,迈人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事实上已经叠加上“网络生活”的丰富内容,因此,在人们谈论网络社会及其健康发展的话题时,显然要把“网上生活”与“网下生活”的密切关联包容在内。  相似文献   

20.
大可 《党课》2009,(10):70-73
随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逐步丰富,我国政治文明的步伐也正大步向前迈进,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为人民所期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不文明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其中官场“新八股”的出现就是一例,它不但疏远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给和谐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