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近,精神永恒。”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信念,倾注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内涵。今天,怎样弘扬“红船精神”,考量的是一种态度,探究的是一种方法.追寻的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3.
<正> 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度思维,以讲“应该”、“不应该”为价值特征,以规范的形式来把握道德现象、创造新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知识的心理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的显著特点。其一,“实践——精神”的两重性。道德及其存在价值不是物质性的,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但它又不是以孤立的神圣的形式存在于精神世界供人们信仰和膜拜,而是要诉诸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可显示其社会效应。可见,对道德的把握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而实践又是带有精神性的实践。其二,“现有——应有”的跨度性。休漠第一个发现了道德生活中特殊矛盾:“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实然代表了道德生活的真实存在,即实存道德层次。应然代表了道德的目的指向性,即理想道德层次。道德思维就是要在忠实于“现  相似文献   

4.
彭薇 《前沿》2005,(4):140-142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理性”、“广博性”、“以自身为目的性”是自由教育的精髓。自由教育本身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它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十分远大,尤其对引导今日我国大学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学是什么;大学的职能及人才培养在大学中的地位;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应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它包涵了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等处理“人”与“理”方面的美德;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美德;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6.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7.
教 育作 为“ 为 我 而 存在 的 关 系 ”而 具有 本 体 价 值和 工 具 价 值,它 不 断 地 促 进 人 和 社 会 超 越 当 下 ;教 育价 值属 性 中 不 可避 免 地 内 禀了 乌 托 邦 精神 —它 总 是 提 供 着 一 种 批 判 性 的 向 度 ,超 越“ 实 然 ”、“ 现 存 ”而 趋 向 — —更合 理 的“应 然”、“ 非在 ”。教 育的 乌 托邦 精神 满 怀人 文 情 怀的 对 超 越 价值 理 想 的 追求 并 不 必 然带 来 人 及 教育的崇 高 与美 好,它只 有立 足 于受 教育 者 生活 于其 中 的现 实 生活 世 界 这 一根 基 ,才有 可 能 体 现教 育 的 质 的规 定 ,朝向真 实 的、符 合 人的 本性 追 求的 理想 之 旅。  相似文献   

8.
培育、建设大学精神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锋 《理论月刊》2005,(3):147-149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建设大学精神,是加快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应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大学精神的教育,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中渗透大学精神的精华,应在校训、校徽、校歌中放射出大学精神的光芒,应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中体现大学精神的要求,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大学精神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廖思湄 《求索》2008,(1):172-174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相似文献   

10.
《协商论坛》2009,(8):36-36
图腾,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而在今天,人们对“图腾”的理解在于精神层面,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请求各位同学起立,接受我郑重地敬礼。这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是一次庄重的“立约”。从此,我们之间就形成天底下最值得珍视的师生关系了。其实,人类的许多意识、观念就是在无数次的仪式中积淀、濡化而成的。一部《圣经》就是上帝与以色列人、与人类立的“约”。受契约精神滋养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健康、进步、发达的社会。我想谈五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大学?我认为,现代大学是探索、发现、发展知识、思想、真理的自由天地;是社会思想文化的“桥头堡”和“思想库”;是青年一代“精神成人”的文化家园;是养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的精神摇…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代生活最直观、最美感的镜头焦点,便是异彩纷呈的服装世界。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它传递出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代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正象英国人绅士,美国人满洒,是从他们对西装革履的注重,对牛仔休闲服装的偏爱中看到的一样。与广州人穿得“新潮”、深圳人穿得“职业”、温州人穿得“现代”、上海人穿得“洋气”、北京人穿得“大气”相比,杭州人的穿似乎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理念的支配下,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它介乎理性与情感之间,诠释着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滋养着人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人的精神与智慧,使大学具有一种理性的高度、理想的高度和人性高度,成为思想和智慧交锋的重镇与理性思考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基本精神之二———物我一体,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把人与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坚持以“天人合一”整体趋同思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表现出的又一基本精神。我们的先人认为人类的自身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大自然...  相似文献   

15.
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是一种十分粗陋、庸俗的唯心论、有神论,从理论上认清它的荒谬与反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唯物论、无神论逐步深入人心。(一) 李洪志贩卖唯心论的第一步,是从根本上混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妄图混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他把物质与精神说成是一个东西,说“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质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存在的东西”。李洪志贩卖唯心论的第二步,是把物质归结为精  相似文献   

16.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既有的本体论的兴趣是人企图从“存在”“之外”“证明”“存在”。时代要求这种兴趣必须终结,而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本旨。本体论要在这种本旨转换的艰难涅槃中争取合法性。清算既有的本体论,要防范认识论对本体论的僭越,但要同认识论协调好关系。本体论要沉入民间,复从人伦日用中飞升。要在与人“交谈”中提升思想境界。本体论是澄明人生境界、引领人们诗意地活着的智慧,人的烦生畏死、精神困倦,是它的永久性课题。本体论探讨宇宙、谈论人生、反思思想、研究社会都必须探求生命之根、高扬精神之纛、沉入人伦日用、提炼终极关怀,这就是它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重要的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信念的存危乃至生命的存在。这种存在固然缺少不了知识的支撑,但有了知识也未必一定转化或升华成为精神、文化和信念。不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积淀,不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和文化去影响人、感染人,不能有效地将人的智力与非智力,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就必然造成人的物化、异化和分化。这样的教育是不和谐教育。高校党组织在构建和谐教育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所谓信仰,按辞书释义,指对某种主义、主张、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榜信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样、准则或指南。因为主义、主张、宗教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的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属于人的精神或思想范畴,是人的头脑里的东西;但是它与人的行动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事情来自人的头脑,来自人的信仰,在这里“思想等于真理”。因而信仰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信仰,无论它是一种怎样的形式,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表达,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例如,大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反腐败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坚持“法治”,另一种是坚持“人治”。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没有公开反对“法治”,但在行动上却又存在轻视“法治”、偏爱“人治”的种种作法。 首先,夸大思想教育反腐败的作用。思想教育是指领导对下属的思想、精神灌输,很明显这是以“人治”为特征的。“法治”是根据国家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利益及道德原则规范政府工作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