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必须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对立统一."必然代替"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命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利用"作为一个实践性的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但是,"必须利用"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批判地利用.其结论"必然代替"是目的,"必须利用"是手段,社会主义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同时,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两点论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不懂得资本主义,就不会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今后必走的路;中国应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他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联剧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逐步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是剧变产生的内发性因素。十月革命前,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确立时本身包含着一些非科学因素;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苏联的信仰建设,这一时期的信仰建设是正确的,但到了斯大林时期,由于成绩与失误并存,对共产主义信仰既有巩固,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斯大林之后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的信仰危机由激化到总爆发,最后导致了苏联剧变的惨剧。研究苏联信仰危机,能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当前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要搞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也要搞清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没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震动了世界,同时也重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导致苏联解体的众多因素中,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政党制度选择和执政党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理应从苏联解体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孕育和产生的。因此,社会主义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苏联和东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和打击,从而陷入低潮。  相似文献   

8.
苏共长期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没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是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而苏联高度的集权体制及由此形成的"一把手"对真理的论断是苏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并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社会主义阵营从此不复存在。然而,苏联剧变解体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建设中的种种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苏共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最终走上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邪路,导致了悲剧的上演。这是一场值得共产党人永远铭记的悲剧。跨过世纪的时间节点,在更多的历史碎片公之于世的今天,回眸苏联共产党思想建设历史,剖析其主要的错误倾向,探究其始末缘由,依然足以警示今日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于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有着极端重要意义。苏联没有重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渗透提供了便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未能科学提炼、概括和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国青年的实际需要相背离。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导致青少年价值迷茫、下滑乃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全面崩溃;苏联、东欧国家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失误与弱化导致悲剧性后果。由此得出启示:一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二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苏俄和苏联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中,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而同时隐含了“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的危机因素。虽然这种制度上的“先天不足”并不必然导致其制度的日益僵化,但是在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中,却因其制度供给主体,即特权阶层及其领导者的“自私”和思想落伍而日渐丧失制度创新能力。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制度供给主体地位的失落,使得苏联社会在半个多世纪内多次丢掉改革机遇。这一模式完全失去了活力,并且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成下,通过高成本、高代价和悲剧性的解体方式实现了制度的转换。苏联的教训从反面证明,“制度创新”是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的原因有: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和当时被包围的现实,使我们产生急于求成的思想;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使我们急于探索一条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一系列胜利,使我们忽视了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对革命经验的迷信,使我们过于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启示:美好的愿望必须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必须正确对待所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世界性必然导致文化的世界性和政治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全球化趋势 ,但资本主义全球化必然要为社会主义全球化所代替。全球化必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高于发达国家的内政改革和门户开放要求。资本主义全球化对每个民族主权国家的要求 ,实际导致的是强国通吃和弱国被吃。面对历史必然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只有自觉地实现本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适度契合 ,并依靠国际同盟的力量与发达国家开展积极有效的斗争 ,才能保证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时,不能因民族间融合的趋势而忽视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差异,不能因思想信仰上的差异而忽视宗教信仰者合法利益的诉求。这是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基本要求,也是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凝聚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爱国爱教的旗帜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合法性资源。在苏共执政的 70多年历程中 ,苏共执政的合法性模式也历经变革。列宁时期 ,苏共执政的合法性主要依靠意识形态来证明 ;斯大林时期 ,苏共执政的合法性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共执政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共欲寻求新的合法性资源 ,却导致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 ,并最终导致苏共丧失了政权。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发生的波兰复辟资本主义事件,给我们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深刻教训:1.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斗争的核心依然是政权问题;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好意识形态,如果意识形态发生演变,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演变;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抓好经济工作;4.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为了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对在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如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进行研究,以便使权力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翻开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过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在政治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取的革命和建设模式,是苏联式的.借鉴苏联模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成功的借鉴是有条件的.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总结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面对欧美高增长的客观现实,不少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总趋势产生了种种困惑。因此,围绕“全面把握社会发展总趋势”这条主线,从必然性与曲折性的辨证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理论课题。思考之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原理,掌握分析社会发展总趋势的思想武器。我们现今在社会发展总趋势上的困惑,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运动目标不科学的宣传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