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墨 《南风窗》2013,(19):22-24
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三次外交出访,范围涵盖大国、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全方位外交布局又一关键环节。在G20峰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利益融合是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需要"。9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抵达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这是习近平此次欧亚5国访问行程的第一站,随后他到访了圣彼得堡、阿斯塔纳、塔什干比什凯克等城市。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三次外交出访,范围涵盖大  相似文献   

2.
楼项飞 《当代世界》2014,(11):56-59
<正>2014年对于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7月15—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后,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实现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以下简称"拉美")领导人首次会晤。这是习近平主席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第二次访问拉美。此次访问对深化双边合作,构建中拉整体合作框架,完善中国整体外交布局具有深远影响。中国—拉共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今后中拉关系将双边  相似文献   

3.
对于国家行为体而言,多边外交政策和行为是其在多边制度框架内角色定位进程的直接产物,而多边外交政策的有效性决定于国家角色定位的客观性以及角色实践的主动性。着眼于有效推进自身在中亚和周边的利益诉求,植根于日益提升的国家实力以及政治和外交能力,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角色实践,使其成为制度化的推动者、议程的设置者、规范的塑造者。鉴于在多边外交舞台上,一方的角色实践始终面对他者的角色预期或者角色要求,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多边互动进程中,中国需要继续提升自我角色为他者所接受的程度。这尤其要求中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中积极倡导地区制度框架下的合作共赢,构建基于共同利益、共享规范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集体身份"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4,(7):21-21
<正>《南风窗》独家统计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后的第一年(2013.3~2014.2)、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任后第一年(2003.3~2004.2)出国访问时会见的人员,共计251人次。可以发现,中国的周边外交重点正移至西边和北边,从多边会晤转向双边深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兼具"使命意识"、"时代精神"、"创新思维"和"战略意识"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得以形成,并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动力和行动指引,充分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促进新型外交格局的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在坚持中国特色大国自信和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格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努力维护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价值观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指引下,中国外交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31-33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重点必须转移到"有所作为"上面了。多年来,中国在外交上一味处于守势,对美国和美国支持的其他国家的进攻缺少实质性应对。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人际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关系亲疏程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是不同的,具体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其距离"等。当舒适距离被突破后,人就会感到不舒服。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借用这一视角呢?2011年12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泰国期间,出席了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在致词中,习近平称:"欢迎域外国家在促进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他们尊重本地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注意兼顾各方舒适度。"这是中国领导人首  相似文献   

7.
苏格 《当代世界》2018,(6):18-2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筚路蓝缕的征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不仅诸多"内因"至为关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经济全球化"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获益者和贡献者。中国改革开放四大重要阶段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起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再释改革开放决心,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将呈现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向世界和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9年以来,新中国外交历经三次转型,先后形成立国外交、富国外交和大国外交三种基本形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中国外交转型的应有之义和有效抓手,但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1949—2012年间的两次转型中,新中国外交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并坚守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者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则因其开放性、包容性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态势,习近平主席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推进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理论体系。政治理论的核心关怀是国家治理问题。追溯国家治理如何成为中国国家话语,可把握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的学理与历史逻辑;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可把握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而在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列重要论述中,制度模式选择问题与价值体系塑造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指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高层     
《南风窗》2013,(9):17-17
习近平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他最先提到的是"勇于变革创新",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他称赞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他还反复强调和平的重要性,认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  相似文献   

11.
李佳音 《南风窗》2013,(9):22-24
在博鳌,人们看到习近平带来惊喜,听到他开门说亮话,感受到他的感性热情,还见证了他耐心倾听,一个有立体感的中国新领导人迎面而来。新任外交部长王毅在博鳌亚洲论坛说:"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试验田。"2013年会期间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块试验田上演出一场接一场的好戏,让世人对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添了世人对他的好感4月7日论坛开幕式上,芬兰总统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么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论断和观点,这一系列新观点构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逻辑。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是习近平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因为这一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经验的系统总结,而且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之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六十多个国家的积极回应和广泛支持。他们视"一带一路"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契机。"一带一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了沿线国家加强多边经济合作的利益诉求。如今,在中方与有关国家的共同探讨、共同规划之下,"一带一路"已经从战略倡议步入务实合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开局,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并积极评价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先后对亚、非、欧、美几大洲的访问,给世界送去中国开局外交暖风的同时,中共政党外交也别开生面,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外交政策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是新中国领导人中明确提出应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出发点的第一人。他认为 ,国家利益是一个由各种利益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国家的主权与安全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利益 ,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为了实现这一国家利益 ,我国必须采取坚定而又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外交政策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也有益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贾茂 《法制博览》2015,(8):155-156
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至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在国际交际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或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等。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必然会重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上对公共外交与周边安全的重视,使得丝绸之路区域组织的建立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雷墨 《南风窗》2014,(15):22-24
<正>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让周边国家感受到中国"不可或缺",而不仅仅是"不容忽视"。7月3日至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毫无疑问,这次访问进一步在战略层面提升了中韩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韩"战略接近"为何得以实现?将来可能走到哪一步?在美国正倾力打造的美日韩三边同盟中,韩国被普遍认为是最为薄弱的环节。正因为如此,中国对韩国的"魅力攻势",被普遍解读为在分化美国在  相似文献   

18.
<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14年7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指出:"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而国际友城关系作为国之交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如此。国际友城关系的发展,不仅需要两市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两市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友城交流不是泛泛而交,"久远"即需要传承,最  相似文献   

19.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步入具有"两升一拓"时代特征的合作共赢新时代,即所维护的核心利益从捍卫主权、推动发展升级为促进合作共赢,所追求和倡导的核心理念从伸张正义、搁置争议升级为主张正确义利观;所惠及的范围从第三世界国家、周边地区拓展到全球共同发展。由此而来的,中国周边外交通过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亲、诚、惠、容"的理念、"树典范"的定位、"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野和"点面线片相结合"的实践内涵,优先推动周边共建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典范。但是,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着大国零和博弈、恶邻以小恶缠、周边存疑平衡的综合困境以及"繁荣稳定中断"、"恶邻挟强自重"、"大国意外对决"的灾难性风险。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护霸之心、无超越之备,有激化矛盾之策、无管控风险之力,有肇事逞威之能、无正视事实之心,其后果正在逐步加大三大灾难性风险。中国要与周边走通、走宽共建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典范新路,必须促进各方实现"管控超越"、"制度超越"两大共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正孔寒冰教授的《寒冰访罗明》一书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用20多万字的篇幅,真实记录了罗马尼亚著名外交家、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明个人及其家庭对中国的回忆,①其中涉及中国外交、政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作为一部优秀的口述史学专著,本书的写作方法值得关注。一、关于中国外交罗明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罗马尼亚留学生,他和夫人萨安娜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经历者和见证人。1950年11月,罗明和萨安娜到达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