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家,在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以荒诞、绝望的叙述语气向我们讲述了"荒谬的现代神话"。神秘莫测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难以逃脱与超越的命运之隐喻;而敢于向陈规和命运宣战的"反英雄"尤索林,则是一位企图超越平庸与荒诞的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熔铸着海勒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和荒诞命运的深沉隐忧与思索。  相似文献   

2.
张云阁 《新东方》2014,(1):8-12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胡峻 《前沿》2012,(13):199-200
百年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今天,我们从中国发展进步的新视角重新审视思考,中国发展进步之理论、实践和主体问题,就必须要有求真的科学理论指导、务实的合适道路选择和先进的社会力量领导。这对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龚著剑 《前沿》2010,(6):30-32
禅宗的"禅观自然"的方式和"明心见性"的参悟过程,是抽离人为界定的自然界概念,还"空性"自然纯粹物质本真。它非逻辑的思维特性及独特的世界观,给予文人画家打破所谓严格法度的桎梏,放怀自由创作之心,营造画中意出尘外的"心化之境"以理念上的支撑。禅诗中对自然界证"空"的描述,并同诗人的超越情怀,转化为文人画中的"心化"意境。"心化之境"缘起于禅宗思想和禅诗空境。  相似文献   

5.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6.
透过国家治理效能的窗户,可以展示中西治理模式的实际差异,更能借以回答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实现对竞争式选举民主超越的时代之问:在治理主体维度,以“人民民主”破解合法化困境;在治理理念维度,以“实质自主”破解价值理念困境;在治理制度维度,以“中国之制”破解实践僵化困境;在治理成效维度,以“中国之治”破解低效失灵困境。这种全面、真实、有序、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竞争式选举民主的系统性超越。面对当前世界普遍存在的治理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了西方民主霸权的桎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优越性,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王延华 《前沿》2012,(9):45-48
近现代以降的政治学研究往往带有着某种意识形态的企图,但欧克肖特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超越意识形态的规范和局限,而追诉于一种中道的"平衡性"路径。这种"平衡性"诉求在欧克肖特的政治体系中有诸多体现,本文通过对他的一些"中庸"理念抉择解析,以窥欧氏思想之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强华 《前沿》2011,(2):147-150
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服对象不同,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去认知海洋,海洋的博大和神秘不仅吸引了人们对海上仙境的神往,而且成为了人们超越世俗人生的理想归宿。作为先秦道家经典的《庄子》创造性地使用一种隐喻式的寓言体散文塑造出众多不同的审美意象,以海洋意象尤为突出,《庄子》海洋意象内涵着浓厚的超越意蕴。《庄子》在宇宙论实现了海洋对陆地的空间超越、在认识论中实现了"大知"对"小知"的认知超越,在境界论中实现了"无江海而闲"的"真人"对"江海之士"的精神超越。在这一系列的超越中,随着从陆地到海洋尔后从海洋转回陆地的空间变化,完成了精神层面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变,海洋意象最终在形而上的层面与"道"合一。  相似文献   

9.
他希望给困境中的话剧带来春天──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李默然本刊记者垂瑞,邓清少年时代崇拜的"邓大人",今天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生怕他圆睁虎目.朝自己大吼。没想到他宽厚地朝我们一笑,说:"年轻人,请坐。"于是顿觉轻松自在,释然了许多。与之交谈,更...  相似文献   

10.
徐平华 《求索》2010,(8):126-128
科学发展观深深植根于传统治道土壤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天人合一"的治道本源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治道目标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尚中贵和"治道方法论,都有重要渊源。本着"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掘其渊源,继承并超越之,对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12.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13.
行政问责实践的困境主要有谁来问责、问谁之责和何种问责等。谁来问责困境表现为自上问下与自下问上的矛盾和同体为主与异体为主的冲突,问谁之责困境主要是直接责任(人)与间接责任(人)的躲猫猫和领导责任(者)以组织责任为护身符,何种问责困境主要体现为法理问责与情理问责的纠结和公开问责与秘密查处的博弈。其间分别蕴含了行政价值迷失、德性伦理欠缺和制度伦理缺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可从公民伦理的培育,德性伦理的培养和制度伦理建设等方面超越问责困境。  相似文献   

14.
李剑 《前沿》2011,(5):91-96
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的"现代化"变迁,但在基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法和基于各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习惯法之间,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断裂与差异,这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国家法"与"习惯法"二元并存状况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二元法律困境的关键不仅在于两种研究旨趣的交流与结合,因为隐藏在两种偏向背后的,依然是国家法(甚至包括国家的民族立法)与习惯法两种话语之间的分离与隔阂,只有在超越国家法—习惯法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融合"。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什么     
孔令举 《前沿》2011,(14):54-57
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自由与必然(自然)相对。人的存在既是一个自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存在。人是通过劳动、异化劳动和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而走向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的提升,"自由个性"的凸显,人类超越"必需"与"外在目的"的强制是同一个过程,都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而自由必须实质化。一个人的自由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所有人都自由了,任何一个人才能够自由,这是自由的真谛所在,同时又是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破解群体型就业艰难的困境,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人力资本的自我投资意识,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超越、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为内容的自我主导型学习模式,以推动人力资本价值高端化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耿江嫚 《前沿》2012,(8):53-54
日本"战后派文学"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战后派文学"作家的反战观,他超越了狭隘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站在全世界广大受侵略民众的立场,深刻揭露了战争对其他民族的巨大伤害,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五木宽之几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五木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逐渐理解以及随之变化的反战观。  相似文献   

18.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段栋峡 《前沿》2010,(19):51-55
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科学的哲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范式,使得"现代形态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甚至"经典社会主义"有着异质性差别。然而我们在"现代形态的社会主义"中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具体结论和传统方法,由此导致了理论与现实的错位,引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的现实困惑。超越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变迁的路径依赖,建构理论现实化的桥梁,是走出当前困惑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王强 《求索》2010,(5):228-231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内在本质、发展趋势和消亡途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资两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创新理论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这一政策超越了劳资矛盾与冲突的"扩大论",提出了"调节论";超越了劳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对抗论",提出了"合作论";超越了劳资问题根本解决的"暴力革命论",提出了"和平改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