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晓青 《小康》2012,(1):64-68
正美国时代广场正在展示来自中国的形象广告,而作为中国的代表城市的上海,在国际人士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上海还是国际大都市吗?"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上海,你会选择什么?"有60人认为用"增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物排列组合,而是指城市人们工作、生活环境中的建筑物、广场、天际轮廓、立体环境、道路、园林绿地等共同组成的空间。这些因素共同形成的空间就是与城市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设计。它是地质地理、气象、美学、艺术、人文、园林绿化、社会管理知识的融合;是人的意识情感融化在物质材料中的体现。沿街建筑、小品与街道绿化色彩、材质、线条的融化,构成空间的主题。所以说,街道是城市延伸的框架,也是城市脉络。而车流和人流就是城市脉络中流动的血液。建筑、…  相似文献   

3.
重游香港     
久违了,香港!离别12年,今天又到香港探亲旅游,而且要住三个月,为的是感受一下她10多年的变化,尤其是回归后有什么变化。我不要任何人陪伴,也不约见朋友,单独一个人尽情地逛,只想领略一下旧地重游的滋味和港岛的风情。湾仔是个传统老区,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大。1991年建成的中环广场在港湾道拔地而起,楼高78层,高度为374米,列亚洲之冠、全球第四。香港会议展览中心,1994年填海扩建部分坐落在维多利亚港的一个‘“人工岛”上,远远望去像一只海燕。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原来香港电车公司的车厂,现在成了时代广场…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口剧增与城市建筑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已逐渐地趋向于向高层化发展。由此,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问题随之而产生。在我国,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的研究开展得较晚,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因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所产生的纠纷不断发生,因此,确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已是势在必行。实践中有关区分所有权纠纷主要发生在各区分所有权人有关共有权的问题,而且共有权是建筑物区所有权制度的两大灵魂之一,所以,本文旨在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中难点问题——天台、电梯和停车位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绝大多数纠纷。  相似文献   

5.
微笑与信心     
初夏的阳光使摩天大楼发出炫目的光泽,市井的喧嚣和忙碌的脚步凸显着城市的脉动。仍然是那个繁华与繁忙的香港,熟悉中仿佛又多了些许陌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问到访的记者:这次对香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认真地想了想,蓦然感悟:是香港人的信心和香港人的微笑。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9)
<正>“智慧城市”在10年前,大抵只在电影中见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人脸识别“、互联网+”医疗、智慧教育、政务云平台……“智慧城市”的一些影子已经开始在生活中一一展现在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如何管理整个街道约60人的保洁队伍,确保他们维护好整个辖区18.59平方公里地域的整洁曾经是一件困扰街道办很久的事。在没有引入智能人脸识别项目之前,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人了解黑社会是从电影开始。小时候,几部涉及黑社会的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警察局长的自白》、《螃蟹》等,电影中的黑帮勾结政客,不但攫取超额商业利润,而且在背后操纵政局,宛如影子政府。港台的黑社会枪战片也曾风靡一时,当时,一边看着刘德华、周润发们在江湖打打杀杀,一边在心中敬佩黑社会的江湖义气,想象的香港一定是个黑社会横行,四处枪声的世界。现在看,这些印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一些大城市户籍人口的平均住房面积超过了东京、香港、台北,也超过了一些东欧国家的主要城市;我国农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也提高很快;中国各级政府的办公设施水平也提升迅速。然而,在中国公私建筑物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强拆"的做法究竟有什么意义,却值得考量。首先,"强拆"拆了很多不该拆的东西。一些应该保护的建筑设施被拆掉了。全国有相对完整的古代风貌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浅议城市广场和城市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在形成城市共享空间、改善城市景观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加大对城市广场规划建设的投入。广场规划设计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热点。广场成为市民集散和扩大城市绿地的重要手段。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绿化、小品等所组成的各种物理形态的表现,是通过人的感觉及思维后所获得的感知空间。因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可以说是城市美学在具体时空中的体现。它是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进而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常与空间设计联系在一起,空间是城市景观中第…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口剧增与城市建筑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已逐渐地趋向于向高层化发展。由此,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问题随之而产生。在我国,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的研究开展得较晚,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因高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所产生的纠纷不断发生,因此确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已是势在必行。实践中有关区分所有权纠纷主要发生在各区分所有权人有关共有权的问题,而且共有权是建筑物区所有权制度的两大灵魂之一,所以,本文旨在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中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绝大多数纠纷。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中,许多作家基于自身的城市认知,建构出不同的城市想象。其中,"我城"这一想象模式因承载着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而具有代表意义。结合20世纪香港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景观的变迁,"我城"想象中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的新兴建筑意象,营造出一派繁荣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又频现颇具地域特色的老香港建筑,以寻觅本土化的香港记忆。两种书写角度都寄寓了香港作家对这座城市的深切情感与人文关怀,共同支撑起多彩的"我城"香港想象。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7,(20)
<正>一座是金融之都,一座是创新之城,很少有两座城市像深圳和香港这样,一水之隔却各自都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屈指可数的城市经济体,二十年间两座城市一衣带水,回归后更见两者唇齿相依,共生了诸多合作成果。2016年底,香港规划署发布的一项《北往南来2015》调查统计显示,2015年,深港两地跨界上班的人数高达47600人。香港回归20年来,深港两地融合日益  相似文献   

13.
<正>3月22日,高雄市长韩国瑜率领由高雄有关的局处长和高雄农会与渔会理事长以及10名高雄市民意代表组成的30人参访团,展开了"经济之旅、情感交流之旅",访问香港、澳门、深圳及厦门4个城市。会见了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澳门特首崔世安、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深圳市市委书记王伟中、厦门市市委书记胡昌升和市长庄稼汉及国台办主任刘结一等。韩国瑜此行成果丰硕,他不但获得超高规格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自开埠至今,从来就不是一个农村社会,当年英国人来香港,就是要把香港建设为一个通商口岸。香港作为一个商港、一个城市,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自然会改变,所以香港的传统大家庭在很多年前己经解体。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传统的“婆媳纠纷”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人被子女抛弃、被  相似文献   

15.
变化,从1978年12月18日开始。这一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打那以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国人的中心工作。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亿万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乡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城市,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时光,在农村、乡镇和城市,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本期辑录了几个小故事,您读下来没准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马亮 《电子政务》2014,(4):61-69
采用中国大陆36个主要城市、台北和香港的公民和企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政府网站的公民使用率与企业满意度的整体情况。研究发现,两岸三地城市的公民在电子政务的使用率方面差异明显,其中香港的表现较佳,而总体来说仍然有许多公民从未或很少访问政府网站;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两岸三地城市的企业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都达到了及格线,距离较高的满意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来说,香港无论是在公民还是在企业的视角中,其电子政务的使用率和满意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7.
<正> 消除英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古板映象,向人们展示英国的新形象,新技术和创造力。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设台大时代广场门前,灯光聚射,音律脉动,“创意英国”汽车总动员,决定颠覆“绅士”形象。展台形同两个白色帐篷,6辆炫目名  相似文献   

18.
关心香港的人,一定听到了香港要兴建数码港的消息。数码港实际是信息港,是一个信息运转中心,主要提供资讯增值服务,在条件成熟时,也可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及发展中心。香港数码港的议题,自然是和全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数码资讯新时代有关;但就香港本身而言,它是经过亚洲金融风暴,进行艰难的经济调整,反思经济出路的结果。倡议兴建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明确提出香港发展"资讯新纪元"的概念。1997年第四季度起亚洲金融风暴正面袭击香港,香港经济日陷困境。在经济调整期中,香港经济寻求出路,就香港经…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文化空间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视点:城市文化形态和它的存在形式文化空间 城市,是人类的一个聚居地,又是一个生长点。它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营造的一个生存空间,包括大型居住区、大规模公共建筑、以居住区为基础的社区组织等,也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一个物质——文化形态。这种物质——文化形态表现为它的存在形式,就是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一个光辉的聚点。 对此,马克思有过一段关于人与动物不同的精辟的论述:“诚然,动物也是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与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按  相似文献   

20.
去过香港的人会有一个深切感受,与香港的亲密接触往往是从港铁开始,坐广九铁路在旺角东、红瑚、尖东等站下车,最先向他们敞开怀抱的,并非香港海滨城市惯有的繁华景观,而是一个令人迷失方向的地下缤纷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