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谓之“两个务必”。 实践证明,做到“两个务必”,群众就拥护,事业就兴旺。今天人们仍很怀念五十年代那股清新优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便是例证。不坚持“两个务必”,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被破坏,下场就不佳。中国历史上的“草头王”陈胜,闯王李自成,都因此而失败。东欧一些  相似文献   

2.
胡冠文 《前沿》2005,(4):31-3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反腐败,改进党的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和确保党的先进性。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张桂珍 《群众》2012,(1):85-86
1949年,在我们党即将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一种政治清醒。  相似文献   

4.
朱瑞华 《创造》2003,(5):38-39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了警钟,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坚持艰苦奋斗的问题一直都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由此可见,艰苦奋斗对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党…  相似文献   

5.
"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简称。其本质属性就是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两个务必",对于坚持群众路线,狠刹"四风",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谋取人民群众幸福",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梦圆成真。  相似文献   

6.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政治优势,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注重作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和群众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一优势,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牢记党的宗旨,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践党的宗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后不久 ,就亲自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主要领导同志 ,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 ,特别强调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两个务必”做好新形势下的机关后勤保障工作 ,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牢记“两个务必” ,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讲话中指出 :“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 ,人民的生活富裕了 ,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相似文献   

9.
崔少鹏 《党建研究》2012,(12):78-82
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这是党执政55年来最为根本的一条经验,更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回答的重大命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强化人本意识,明确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上讲,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千百万人心之所向,就…  相似文献   

11.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巴南区地处重庆近郊,发展任务很重。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富民强区,就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把党的作风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六中全会的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所以,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这项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工作。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战胜困难、推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作风转变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的关键。本文试对如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些探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体察民情体察民情,首先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摆正与群众的位置,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真正放下架子,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之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14.
<正>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血肉联系"概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分形象。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  相似文献   

15.
《今日海南》2013,(7):11-11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6.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前提和基础。回顾我们党建党77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我们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和特有优势。一、党的执政地位要求领导干部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是...  相似文献   

17.
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反映人民心声,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群众谋划利益,是我们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增强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唯一有效途径。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宣传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宣传工作要面向群众,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现意义和教育意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务必继续保持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于祖庭,泽及后嗣。回顾我们的民族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澜壮阔的艰苦奋斗史,从跋涉山林,到饮马黄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实践表明,个…  相似文献   

19.
卫继周 《前进》2006,(9):24-25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总书记的讲话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眼,高度论述了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主要经验和基本要求,是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指针。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坚持和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其中第一个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