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学理论》2017,(6)
张一兵教授对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师承孙佰的两条思路、两条逻辑的矛盾观点后推陈出新。他提出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逻辑,一条是正在发生的从现实描述出发的客观唯物主义逻辑线索。两种语境指的即:一是延伸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逻辑的劳动异化理论的隐性唯心语境;二是从现实出发的经济学唯物语境。而这两种理论运演逻辑的复调语境就是在这样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存的情况下在马克思的同一文本中呈现的双重语境交织。张一兵认为这种新的逻辑思路才真正是马克思后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开端,而客观逻辑线索是青年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隐性发生的无意识逻辑,是从一种客观逻辑出发,而非从对象化逻辑生发出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这些逻辑关联,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观具备双重的理论向度,即历史客观性的现实基础与主体性的社会关系,而其深层逻辑构架则表现为在科学的方法论语境中,以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为逻辑中轴,把再生产理论作为二者的中介,并最终指向人自身的解放逻辑的总体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如何界定中国精神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中国精神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必须透过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分析和把握其内在精神的逻辑结构,然后从中抽引和凝练出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据此,我们按照中国精神的内部联系,将其划分为本体致思、思维方法、认知理论、人本学说、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意志品格等方面,一个民族的精神本质就是由这些方面构建起来的有机的、整体的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晰的逻辑维度。从价值逻辑看,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利益、国家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从理论逻辑看,集萃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玄圃积玉;从实践逻辑看,耦合了中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和新时代民生实践、科学方法、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三个层面中,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提,正确认识中国实际是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是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的方法论,首先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其次要对中国实际进行客观、全面的估量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客观依据;再次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7.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分析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可知,困境主要源于基层党组织无法完全满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基层政权与群众自治组织关系失衡、群众自治组织活力不足、治理主体法治精神薄弱、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引领有待加强。因此,需巩固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全面领导、进一步促进党的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共融共生、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持之以恒地在城乡社区厚植社会主义道德土壤,形成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党的百年历史是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百年演进史。全面考察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必须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起点开始,围绕着中国人民如何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心议题,呈现出从追梦、筑梦到圆梦的基本历史向度,其演进的内在逻辑要素包括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其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意识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是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历史演进的物质力量。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充分表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之需而生。  相似文献   

9.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概括的“十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贯穿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十个坚持”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核心坚守;坚持中国道路和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使命担当;坚持理论创新和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的内生活力;坚持开拓创新和敢于斗争是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动力;坚持独立自主和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制胜法宝。梳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厘清“十个坚持”的内在逻辑,掌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及实践要求,对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百年接续奋斗、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梅月  王永萍 《学理论》2011,(11):73-75
经济学认为,企业主体追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是就业歧视的物质基础;社会学着眼于利益追求的制度化过程以及生产、再生产就业歧视现象的群体和群际动因;心理学则把无形、内在的精神利益纳入主体追求范畴,揭示了就业歧视的心理源流。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假设,可以将就业歧视的不同理论整合为一个模型。  相似文献   

11.
文广会 《理论导刊》2003,1(8):48-49
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之中。科学美与工艺美、技术美等范畴虽然具有同样的审美意义,但它是人类的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所以,科学理论除了具有正确描述自然界客观属性和运动规律的真的本质之外,还遵守一些美学的共同原则。本文拟对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作以初步的探讨。第一,和谐性。和谐首先在于科学理论体系内部的自洽性,即内在结构的和谐性。就内在结构方面说,和谐性本质上是逻辑的正确性和结构的严密性。这个原理同建筑美学的原理是一致的。门捷列夫在谈到科学方法的时候十分强调“科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在逻辑由劳动逻辑和资本逻辑共同构成。劳动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把人的一般劳动作为逻辑批判的起点,确立批判基础、明确批判指向;资本逻辑是马克思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剩余价值核心秘密、再生产的逻辑继续。两者整体连贯、不可分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全过程,给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反映:计划生育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在农村,尤其如此。 为什么难?我们可以从两种生产的理论中得到启示。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阐明人口再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再生产的需要。通俗点讲,就是人口发展(包括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必然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需要和要求的满足欲,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客观强制力量,逼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朝两种生产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要求。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伟大奇迹的关键“钥匙”。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体现了对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发展和升华;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必然应对。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探讨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内在关系,有助于科学把握“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这一时代要求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当代发展彰显了其三个方面的内在理论逻辑:树立科学时代观,坚持"大时代化"与"小时代化"结合;树立理论与实践结合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时代化的统一;树立与时俱进观,坚持时代精神和时代语境的统一。正是这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周良武 《学理论》2024,(1):59-61
党的二十大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性。历史逻辑: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是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结果,强起来目标的实现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离不开斗争。现实逻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力应对国际思想舆论斗争,有效冲破科技、经济、军事领域的外部打压“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践逻辑:国家稳步发展、总体安全的维护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的建设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面临保持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大党独有难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相似文献   

17.
非经典逻辑的起源问题也是从逻辑哲学的根本问题中派生而来的.自从经典逻辑创建时起,就不断有人提出要改进甚至是创新,而每一种认真修改的意图都意味着一种新逻辑的潜在可能性.当经典逻辑在应用或解释中不能恰当地再现直观上有效的非形式原型时,当社会生活和科学推理中产生新的实际需要时,逻辑学家们就面对着要求改造经典逻辑的压力从而可能采取各种可能对策,逻辑的划界问题已经成为对非经典逻辑的认识定位问题,而苏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思想,对于法律论证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给出了明确的时代定位。它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深入分析和总结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诞生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理论的相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领导俄国党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对其革命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从理论逻辑来看,列宁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的出发,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论述了为什么要灌输、怎样灌输的基本理论和重要依据;从现实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揭穿了俄国经济派、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面目,为工人运动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促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一般规律,在今天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可以找到分析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根本要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我们可以运用"结构—关系—文化"的框架,来分析政治文化、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的内在逻辑。首先要理清相关的基本概念,这是分析研究问题的前提。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价值观、政治思维和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和参与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