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昆 《传承》2012,(1):40-41
新时期,我们要把弘扬龙州起义精神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以龙州起义精神为动力,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加快推进“富民兴边,贸工强县”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孙建华 《群众》2011,(6):47-48
创新是一个区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永续动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支撑。当今时代,谁在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的新格局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新形势,只有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以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才能推动启东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陈立旭 《今日浙江》2012,(15):56-57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如何加快我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事关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快我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必须突破“文化瓶颈”,强化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作用;优化我省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提升我省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的引擎功能。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推动我省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党中央作出的新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以中关村科技创新为龙头和牵引,从京津冀乃至全国发展的高度,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要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围绕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学研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注入动力和活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整体共同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张军 《今日浙江》2010,(18):12-15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形势,我们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自主创新引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赵利民 《今日浙江》2010,(21):32-32
海洋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而渔业也是我省大农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力保持海洋与渔业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浙江任重道远。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海洋与渔业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何加顺 《今日浙江》2011,(10):31-31
作为全国十强县,要加快把绍兴县建设成为走在前列的经济强县、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宜居乐业的幸福水乡、现代开放的魅力新城,需要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相似文献   

8.
王鑫 《淮海论坛》2011,(3):25-29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内容,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做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其中,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张汪尤 《前进》2012,(4):42-4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是整个经济转型的关键。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朱步楼 《群众》2011,(1):12-13
“十一五”期间,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中,我省创新能力排名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11.
近日召开的全市重点开发区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把重点开发区域优势挖掘好,把重点开发区域作用发挥好,努力打造一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高地。这是我市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加快创新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是事关产业转型升级,事关开放型经济提升发展,事关推进新型城市化,事关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要决策。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和抵御风险  相似文献   

12.
孔令俊 《群众》2010,(3):14-15
<正>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区域率先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扬州市广陵区正进入"两城三区"全面突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未来我们要全力突破"288"千亿攻坚计划,即到2012年,实现GDP2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800亿元、财政收入80亿元。  相似文献   

13.
杨冬生 《淮海论坛》2010,(2):37-37,44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把加强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小城镇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启动消费的推进器、统筹城乡的联结点、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当前.我们必须紧扣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在薄弱环节下力气,  相似文献   

14.
任玉明 《今日浙江》2010,(15):36-3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永嘉县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出抓好转型升级各项举措的落实,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施卫国 《群众》2012,(9):60-61
近年来,我省各级审计机关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全省“两个率先”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南京市审计局通过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加快实现审计科学转型,审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科学发展态势,有力推动了南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产学研合作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银 《群众》2011,(6):17-18
当前,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委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这是根据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江苏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江苏高校应该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2,(3):33-33
为了弘扬“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龙州起义精神,把弘扬龙州起义精神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发扬奉献精神,不断增强战胜困难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加快推进“富民兴边,贸工强县”新跨越,龙州县于2012年2月1日龙州起义纪念日隆重举行了“重走红军路主题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10,(11):28-29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南宁市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凝聚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共识,在应对挑战中化危为机,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将学习实践活动转化为促进首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业板推出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我省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这一难得的机遇期,加快发展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筹集发展资金、推进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它作为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努力使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浙江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很快将达到中高收入水平,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经济强省的新任务新要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