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我一直想找一种比喻来形容我的编辑工作。香港有首流行曲叫《梦想号黄包车》,唱的是“我”拉着一车梦想在人海中闯荡。我想,文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梦想,如果将它喻为车,我就是这趟车上的乘务员了,车上的乘客叫作家,车下等车的叫文学青年,我成天都同他们打交道,但我既不能分享乘客的自得、狂喜,也不能分担没上车的人的焦虑和愁苦,上了车的爱冲车下喊:“别上了,挤死人了!  相似文献   

2.
1985年金秋的一个黄昏,在河南省杞县——“杞人忧天”之地,一位60多岁的老农,面对夕阳下大片荒芜的土地,慨然长叹:“地的主人到外面做买卖去了,眼下到了秋种季节地还荒着。人误地一晌,地可要误人一年啊……”第一章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多寡危机在迫近语本《列子·天端》:“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忧天”一向被国人斥为不必要的忧虑,成为历史的笑谈。  相似文献   

3.
加尔各答的贫穷、肮脏、拥挤、气味、噪声……名不虚传。人力车这种交通工具在其他城市即使没有绝迹也演化成了三轮车,只有在加尔各答还保留着“黄包车“的形式,车夫大多赤脚,看上去特别苦大仇深、旧社会。警察手握大约一米长的竹棍做警棍,也很旧社会(让我想起几年前广州治安员手持的大铁棍,中国毕竟比印度先进)。目睹了那些在污  相似文献   

4.
这是1999年7月8日,我所在的单位原北京市房屋修建器材公司工会给我们属兔的职工过生日时,留下的一张照片,距现在15年了. 记不得是从上世纪90年代哪一年开始,工会立下了这么一个规矩——每年“七一”以后,为当年本命年的职工举办生日会.1999年是兔年,我属兔,正好60岁,是受邀参加这次生日会的“老兔”(右起第4人).其他还有8位职工,年龄分别是24、36、48岁的“中青年兔”.这些“兔子”有管工程的,有当财务的,有干保卫的……大家兴高采烈地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本命年.  相似文献   

5.
若与6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说起“黄山洞”,他们会惊讶地问:“黄山洞”是谁?“黄山洞”是祖国版图上的一个小小点,“黄山洞”有过一段令当今的“黄山洞人”不敢回首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的危机 记得当年在法国求学时,曾经有一次seminar考试,题目是“60年代后有没有新的意识形态”。班上18位同学,答卷令教授满意的只有半个人:这位同学虽然得出了没有新意识形态出现的结论,但并没有有力地证明它。按照该教授的观点,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后便没有了新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当然仍然存在,仍然在起着作用,但在内容上却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看不到新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是一个西方通行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自19世纪上半叶后它便首先在法国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意味着宣传、空洞无物的争论和探  相似文献   

7.
小镇遇知音     
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一个几百人的灯饰厂,当记者随一个采访团到达时,销售科长小潘热情地招呼大家。“《南风窗》?!”接过本人的名片,小潘惊喜.地叫了出来,“你们的‘风’好劲啊,我们厂有好多人订了这本杂志呢!”一个乡村小镇,能有多少知音?采访结束后,记者特地找潘科长了解情况。他说:“今年,我们厂有60多人订了《南风窗》。我厂的职工大多是邻近的农民,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前两年工会订了《南风窗》,很受工人欢迎,杂志传来传去都翻烂了。大家觉得它新鲜、丰富、有味。从去年  相似文献   

8.
陈统奎 《南风窗》2010,(17):45-47
<正>新世纪头10年,扬州走了一条不与别人比GDP,不与别人比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路子。2010年8月3日,扬州古城区东圈门古巷18号门前,3辆脚踏黄包车停着,一名车夫扯着大嗓门向游客介绍这栋老宅子:"这是江泽民主席六叔江上青的房子。江主席6岁来到扬州,  相似文献   

9.
简讯     
近日,北京市政路桥集团路桥样走过”图片展。此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我们的足迹”、“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收获”。展览通过近60张照片,全方位地展示了2012年精诚公司全体职工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迂回致胜     
60年代初,有一种喷雾式的清洁剂——“处方四○九”,流入了美国家庭,并且久盛不衰。想不到,这时却出现了一次奇怪的“脱销”……丹佛市许多家“处方四○九”的分销店,常有顾客跑进来,急切地要买“处方四○九”。这时,脸带笑容的售货员总是说:“真对不起!刚卖完了。”这种日常的小用品一时短缺,给许多顾客带来了不便,那些心急的家庭主妇更是抱怨不已,“处方四○九”到底哪里去了呢? 原来,这是经营“处方四○九”的哈瑞尔  相似文献   

11.
一纸海外来鸿,落在国家某部门的办公桌上。那是1985年,在美国某高等学府。一位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向大陆同胞询问:“报纸上看到,大陆正大力推广福寿螺的繁育饲养,这是怎么一回事?”“福寿螺有什么不好?”“台湾正被它弄得焦头烂额呢!为了消灭它,故乡的人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啊?!”我们这位大陆留美学生赶紧伏案疾书,向国家有关部门详细报告了他所了解到的福寿螺情况。“福星”下凡时间到了1990年秋季,我们的记者在汕头市发出消息:在当地,每天有60多万农民下田捕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无可厚非地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并不断校正完善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60年代“持不同政见者”作为一个政治术语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它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广泛出现和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大规模兴起。弄清楚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内涵以及它与反对派、“60年代人”和“夜间人”等相关术语的区别,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丰富对这一术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理想,你这个题目出得很好,现在很少有人关心这个题目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人家会说:都60岁了,还“理”什么“想”? 其实,60岁了,也还是有理想的。过去有,现在也有。回想过去了的40多年,我们不断为理想而奋斗,说起来,像梦一样,可人又怎么可以没有理想呢? 40多年前,我18岁那一年吧,看了一部描写地质队员的电影,那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地质队员,为祖国效力。我父亲是个老知识分子,学医的,他很不同意我去学地质,他说学地质有什  相似文献   

15.
走近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反坦克导弹分队,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官兵身上有一股热情、平和、朴实之外的“劲”。是“牛气”、“傲气”、“霸气”。2000年金秋时节,他们代表广州军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代号“砺剑-2000”的全军科技练兵成果交流活动。官兵们在颠簸摇摆的模拟船艇上,精准地把一枚枚红箭-73射向3000米开外的目标。展示了他们过硬的技能和优良的作风;2002年盛夏,在军区组织的合成军实兵、实弹演练中,他们快速抢滩上陆,占领射击位置,迅速击毁了不同距离上的运动“坦克”和“碉堡”;前不久,在华南某地的大型综合性演练现场,记者又一次见到他们。人还是那些  相似文献   

16.
春节假期过后,多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凸显。不少企业新一年的“抢人大战”正式打响,大批农民工开始了南下北上的求职。山东、河南等多地开启了年后的大型招聘会。只是“招工难”、“用工荒”这对孪生兄弟再次联手出击,使招工难更加趋于常态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三年。《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则“招工”广告。当待业青年们迫不急待地看下去之后、不由得嗤之以鼻:什么“招工”广告,广州殡葬服务公司!竞然还学人家要进行什么“文化考试”、“择优录取”云云!有人取笑说:怕不是考我敢不敢在停尸房跟死人睡一晚吧?! 广州殡葬服务公司的领导,一个星期之后,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考场。但他们马上笑了:三十六位,报了名的,全来了!有男的,有女的.大多是年轻人。白布下面突然伸出一只手:“有水吗?”三年后,我们见到这些年轻人中的两位。第一位是个妙龄少女问:来殡仪馆,你不怕吗?  相似文献   

18.
香港人总喜欢流行点什么,这几年持续不衰地流行移民,大有令香港人走楼空之势,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与此同时,每年亦有大量“新移民”定居香港,尤其是从大陆来的“——阿灿”。他们初来乍到,自然有点不适应,但中国人的勤俭起家之风,香港地机会多的条件,使这些“阿灿”们迅速与环境同化,成为香港建设的一股活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阿灿”到香港定居,如今一晃十几年,他们也在那里有了  相似文献   

19.
时至今日,当你迈步走进广州上下九路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仿佛是一座颇有规模的“皮鞋城”,瞧“蔡记”、“和记”、“国汉”、“冠城”……鞋店、鞋铺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正紧锣密鼓地展开一场颇有特色的“皮鞋战”——“三老牌”之战。战火早在八三年的秋天就已点燃,那时一天之内大小鞋店、鞋铺都挂起了一块块赫然醒目的广告:83新潮“瑞装”(懒佬鞋)现价35元!穿新潮“瑞装”够威!够劲!吸引着不少来往的顾客。“国汉”鞋店更是一鸣惊人提出:生产“瑞装”要做到多、大、新。品种多,  相似文献   

20.
从961名学生发展到3000多名学生,被誉为“实施平民教育摇篮”的重庆市首所农村联招学校——重庆市木洞中学,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崇高的教师。从教20年来,她始终如一地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子女.她如丝丝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百花园地的花朵。她.就是被学生亲切地誉为集“良师”、“益友”、“慈母”于一身的李远梅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