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拣坡而上,街面愈窄,泥瓦房、砖木房、吊脚楼并存。瑶族人家房屋的样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砖瓦式的,二是泥瓦式的,三是干栏式的,四是围篱式的。屋顶均为"人"字形。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向东或坐北向南的居多,也有坐东向西或坐南向北的。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  相似文献   

2.
苏星 《当代广西》2014,(11):57-57
正广西民居之苗族民居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依山傍水,有的选在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因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03,(12):43
景颇民居,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景颇族建筑模式,木竹草结构,干栏式建筑,顺山梁倚山而建,朝向大梁倚山而安。因景颇族崇拜太阳,故景颇族民居围绕太阳神,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总的来说,景颇民居分为地板区和楼板区,地板区主要用于生产休息。楼板区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设置神位、客房、粮屯、青年娱乐室等,右边部分主要设置卧室和厨房,楼区有5道门:正门、后门、两侧窗门、鬼门。建材和饰物中多处出现数字“六”,这主要是景颇民族认为天上有六个王宫,地上有6种官娃,所以用数字“六”来体现了齐全、万事通顺和吉利。民居建材中四棵柱子…  相似文献   

4.
傣族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各民族的住宅,除了拉枯族、瑶族、苗族住平房以外,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住"干栏"式的竹楼,只是结构不同而已。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傣语通称为"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的,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在远古时代,傣家人并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看到树叶能遮挡雨滴,从中受到启发,便开始试着用树叶、山草建盖住室。起初,他用树叶盖了一间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这房子就漏得无法住人。后来,帕雅桑目蒂看到一条狗前腿立地,坐在地上淋雨,雨水顺着陡坡形的狗身流到地上,狗身上面滴雨不漏。他  相似文献   

5.
苏星 《当代广西》2014,(3):F0003-F0003
《博物志》有云:"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所谓巢居者,说的正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先民——百越祖先们的居住方式。巢居,就是在树上筑巢而居。这种居住方式可去地湿、通风遮阳、趋避蛇虫猛兽,这一居住方式最终演化成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干栏式楼居。今天在广西各地看到的壮族干栏房、侗族民居和苗瑶等各族的居房,都是干栏式楼居的各式体现。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各族民居,既是广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广西民族文化的表现和社会历史的见证。原生态的广西民居,蕴含着亲切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品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富于创新的精神,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钢筋水泥玻璃的现代建筑已大量落户广西乡间,围堵和威胁传统民居文化,一些富于特色的民居及村落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从本期始开设"广西民居"栏目,向读者介绍广西民族特色民居,希望籍此将人们审美的目光从钢筋水泥中拉回,并梦想着"诗意地栖息"的文化景观一直留存在美丽广西的乡土之间。  相似文献   

6.
“干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干栏”,这个名词见于汉族古籍文献上,是对古代南蛮部分民族居住房屋的音译名称。然而,有人竟把它当成汉语的方言名词,从而解释曰:干栏者,“以树干为栏也”。我觉得这种解释欠妥,违背了客观实际。新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1036页“干栏”条载:“唐时南蛮谓楼曰干栏。”《唐书·南蛮传》:“南平獠东距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风,蝮虫,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赤雅》  相似文献   

7.
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在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吊脚楼式民居。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据史籍记载,上述诸民族历史上都曾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因种种原因方迁徒到我国的西南地区安家落户。这些民族的古代人既然生活在水网地区,面临的是温湿多雨的环境。因而在营建自己的栖身之所时,在当时存在的巢与穴的两种居住方式中,就只能选取巢居的  相似文献   

8.
侗乡归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乐里七十二寨,也许是由于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因素。使得这里一切无不呈现出感人的单纯性和惊人的丰富性。它距榕江县城七十余公里。由乐里、本里、保里、瑞里、仁里、往里等七十二个始建于明代初年的侗寨组成。民居建筑为四面倒水青瓦顶干栏式杉木建筑的木制花窗雕房或高保坎吊脚木楼。这里以锁在群山与别处不同的生活习俗“隔窗对歌”(也称“爬窗探妹”)和最具史诗性的雕房,渊源久远的刺绣、服饰、纺织、剪纸等精湛工艺。呈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智性文明。  相似文献   

9.
干栏民居,一般分为两层,用木、竹料作桩柱(也有用通长柱穿斗)、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栏(也有用水、竹条或木板及筑土墙遮挡):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放置大型生活用具或农具;顶层盖杉木皮或草、瓦等。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外研究者已将下层架空的民居归干干栏建筑形式,这就扩大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近年来,日本学者对贵州侗族干栏民居的调查与研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达比亚”听来十分洋气,但它却出在最土最偏远的滇西怒江大峡谷。在这个大峡谷中,生息着仅有二万多人的一个“小民族”──怒族。怒族虽小,音乐的底蕴却十分丰厚,世代操持着自己的家什──达比亚。达比亚是一种类似琵琶的乐器,旧时,怒族人闲来便要弄弄它,让淙淙琴声与山泉林涛一起混响出生活的滋味。怒族青年谈恋爱,男的奏响达比亚、女的拨动口弦,自始至终不须递只言片语,全然用音乐来传情达意。而近年来,现代文明的触须正无可抵挡地伸进深山老林,惑于灯红酒绿的怒族青年,渐渐对“老朽”的达比亚失去兴趣,懒得记谱、无心练琴…  相似文献   

11.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干栏”式吊脚楼民居与闻名全国的鼓楼和风雨桥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处理手法,别具特色的造型规律,变化自由的结构方法及其精堪的建筑技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建筑风格,挤身于中华建筑之林。形成侗族民居建筑特殊性的原因,除其发展的历史渊源之外,他们居住地区的地理、建材条件亦是制约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侗民族的民族个性,并因此而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本文试图从介绍建筑的实例中,研究侗族民居由小到大、从简至繁、从最基本的平面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怎样抢救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以傈僳族的文化遗产“千脚落地房”为例。在傈僳族居住地,群山陡峭,难以寻觅适宜建盖房屋的平地,于是,千百年来,利用和扩大使用空间成为傈僳族生活中的大事。世居这一地区的傈僳族在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千脚落地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从房屋的外观上看,由于支撑楼房的底层木柱问距密、数量多,密如蛛网,  相似文献   

13.
唐月 《传承》2013,(6):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余群 《传承》2013,(4):140-141
西南地区古老先民仡佬族人在历史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勘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祖先崇拜、梯田、干栏式民居、凿齿、贯头衣、悬棺葬等是仡佬族重要的古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5.
竹楼,傣语称为“很”,它是由“烘亨”(凤凰展翅)一词演变来的。传说,在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人们居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在凤凰的启示下,用竹子、木料、茅草盖成了如今这种高脚竹楼“烘很”(凤凰之屋)传给了后人。为了纪念帕雅桑目蒂的丰功伟绩,傣家人把这种竹楼称为“很帕雅桑目蒂”,即帕雅桑目蒂之屋。傣家竹楼属干栏式建筑,从外形看,它像一顶巨大的帐篷建盖在立于地面的24棵木柱上,造形独特。供人住宿的楼室离地面5至6尺,冬暖夏凉,干净舒适;楼底木柱林立,四面无遮栏,专供饲养牲口、家禽及堆放杂物用。楼板和楼…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悬鱼     
赵芳 《今日民族》2004,(3):51-52
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白族、汉族传统民居,多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白、藏、纳西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常见的是鱼状“悬鱼”“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照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多为二层楼房,庭院式平面组合,房屋内向院子,因此,山墙及后墙———尤其是山墙,便成为这一带纳西族、白族、汉族传统民居外貌特征的主要反映。在山墙的顶端,压盖封檐裙板中缝,装饰着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悬鱼”多用薄木板制成,一般长度…  相似文献   

17.
位于鲁甸县城西南方45公里处的水磨村苗寨社,是鲁甸县苗族聚居地之一。全社97户、387人,均系苗族。水磨村地处海拔2400米,属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土质瘦薄、山高坡陡。鲁甸县民宗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1986年至1996年在苗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输给大量的“血液”。一、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生存能力。1-帮助建住房,修厕所。针对苗族群众人畜共居和部分特困户还住在“叉叉房”里的情况,民宗局首先帮助建盖住房,一户补助500元,使人畜分居和住“叉叉房”的住户搬进新居。…  相似文献   

18.
晋谷 《今日浙江》2001,(3):46-47
浙江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建筑技艺精湛,名闻遐迩。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就有了木建筑房舍。从余姚河姆渡遗址所发掘出来的大量建筑木构件看,这些木构件上有着多种类型的榫卯,说明当时的木构房屋已经采用榫卯技艺构筑。据测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到前2世纪)出现了青铜、铁器,“干栏式”建筑形式逐渐发  相似文献   

19.
卓万生 《中国减灾》2013,(12):51-52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闽南金三角结合部,是典型的东南沿海山区大县。降水丰沛、极端性天气日益显现、行政区域大、地灾易发区大、人口密度大、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山高坡陡、边坡扰动频繁、表层岩土体相对脆弱、农村民宅依山面谷而建的数量较多、早期建造的农村民宅质量较为低下等都是该县的实际,也是后期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红河南岸的元阳县,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地瘦物薄、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贫困面大,在218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居着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个民族,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为加快元阳县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大力提高苗族生活水平,根据元阳县民族“直过区”上新城乡采山坪村委会和黄茅岭乡普龙寨村委会26个自然村苗、彝、汉族的水电路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各族生活情况,我们选择了6个苗族村寨213户1048人作为实地问卷登记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