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各种障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质变先导性、系统集成性和延续稳定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致力于形成稳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对此,应进一步提升经济治理、科技治理、政府治理、环境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环保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深化制度型开放,着力解决妨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孙锐 《人民论坛》2024,(6):26-30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生产力。环顾世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一个战略机遇期,如果不抓紧,就将落后于时代。人才助推发展的“马太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先发国家“越跑越快”提供了动力。为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培育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急缺的战略人才力量,深化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并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从而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3.
张乐 《人民论坛》2023,(21):11-14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要素构成、属性特征上都发生了质的跃进,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刘志彪 《探索与争鸣》2024,(3):23-26+177
<正>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1))这揭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成长的基本路径,提出了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产业政策指向。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王勇 《人民论坛》2024,(6):8-10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先进生产力,“新”在新技术与新产业,“质”在高效能与高质量,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理论意蕴深刻,实践意义重大,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的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其政策含义鲜明且丰富,产业政策将鼓励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弘扬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内市场化改革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宁 《群众》2024,(4):32-34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适应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庞瑞芝 《人民论坛》2023,(21):18-21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关,核心特征是科技创新密集,是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产物,是原始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的结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竞争日益加剧,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创新来释放创新活力,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模式由模仿创新为主转向原始创新为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8.
李晓华 《人民论坛》2023,(21):15-17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的质的变化,是生产力的巨大跃迁。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性特征,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还具有数字化、绿色化的时代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进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同时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锐词     
《群众》2023,(18):72-72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词语。有媒体指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1.
<正>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24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3年经济发展的热词、新词,“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吸睛的一个。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提的新词,如今正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引。在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区重点工作之一,其意义和导向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周晓平  宋雨彤 《群众》2024,(2):35-36
<正>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驱动方式更具颠覆性,驱动领域更具独特性和竞争性。依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构筑相适宜的生长空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变革从局部走向全局、从初级走向高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终极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调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只有通过工业化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才能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是其中最硬核的物质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以及高成长企业、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应发挥优势特色,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形成了“一区十七园”的发展格局,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和科技创新出发地,对全市经济贡献达到近三成。  相似文献   

14.
王华 《群众》2024,(3):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底,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门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刘志彪  孙瑞东 《群众》2024,(1):35-37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表述大力鼓励以网力、算力为典型代表的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给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政策路径。同时,会议直接明确地指出了2024年以后,具体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2023,(21):8-10
<正>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全面理解其内涵与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丹辉、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庞瑞芝为您解读。  相似文献   

17.
杨丹辉 《人民论坛》2023,(21):31-33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深入揭示了生产力量变提速、质变增频的复杂动因,反映出“科学力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力”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随着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蒲清平 《人民论坛》2023,(21):34-37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的高质量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注重围绕创新主线任务、产业载体功能、人才主体资源,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开放合作,从而形成系统布局、多管齐下、合力攻关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姜奇平 《探索与争鸣》2024,(1):132-141+179-180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激活数据潜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方向,有助于更好地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时代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将新质生产力问题归类为生产要素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和制度环境问题,探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与以实体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不同可以发现,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数据潜能,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生态化市场体系中优化制度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  相似文献   

20.
杜传忠 《人民论坛》2023,(21):26-30
工业革命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打开了机会窗口,正在迅速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算力赋能生产力升级,通过数智技术应用创造“新质劳动力”,外加数字产业化过程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创新驱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革新在多领域集中爆发,更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多措并举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