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不同,只有作用于学生内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基本差别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师生关系、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主体间性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主体与主体间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师生关系从单向走向双向交互,教育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教育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有就业、学习及人际关系问题等等。要坚持正确的择业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新型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健全人格等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魏娜 《学理论》2010,(21):240-241
将高校德育工作引入“主体间性教育”视闻范围内,认为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视界中,高校德育工作走向“主体间性”教育,坚持平等对话原则;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也走向“主体间性”关系,坚持互动交融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6)
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将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对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的改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将主要从价值诉求及基本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徐甜 《学理论》2013,(11):289-29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的研究点。寻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研究其特点及其机制就是首要任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是研究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问题,是元问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机制三个方面综合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指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黄彦军  张萌 《学理论》2012,(17):279-280
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嬗进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单一理论灌输,主体间性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方式.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作为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把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7)
高校学生管理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载体。传统学生管理在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正逐渐陷入主客二元对立、过程管理决定论、教育主体模糊等困境,使管理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主体间性学生管理以后现代主体间性思想为指导,将学生管理置于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中,从教育生成的视角构建管理主体之间交互对话的机制,使学生在生活世界的实践体验中感悟、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6)
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指通过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重新树立人的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武 《理论导刊》2006,(10):55-57
本源于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经济作为最终催生婆的政府治道变革同时催生了社区“治理”理念,它表现为政府边界的收缩、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分散化,同时表现为治理上的多主体性、组织依存性、资源的交换性和组织间的互信,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以建构社区治理的主体间性为基础,正确处理好互为治理主体的主体间的关系,通过互信、沟通、相互理解达成目标的一致性,而在平等基础上寻找达成目标一致性的路径也是主体间追求社区善治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打破了主体之间存在的隔绝与孤立状态,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充分彰显主体性、个体性、平等性与共生性。高校廉洁教育是个体廉洁美德养成和社会廉洁风气形成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廉洁教育中借鉴、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体现了教育双方的平等性。通过主体间的教育交往实践,构建"主体-主体"之间廉洁教育的交互模式,形成主体之间的教育共生性,促进个体成才,实现廉洁教育目标,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考察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主体概念变迁与形而上学逻辑进路的内在关系,在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中,表现为在基本设定中的亲和关系和在生成进程中的一体化进展;并隐匿于马克思以现实的人重构主体,将形而上学的历史性、现实性、价值性理解为人的基本属性的内在逻辑中;直至在异质性主体徜徉的现代微观形而上学中,开显为基于"转向自身"形成的个体主体化进展。总的说来,主体由同一性向异质性的转变,以及形而上学的微观个体化进路,交织出主体境界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研究归宿的判断。主体境界表征现实的人的自在、自为、自觉、自律的存在方式,及其与自由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内在张力,它通过个体形而上思维再现人对现实的认知图景,提供给人的感性活动以价值原则的方式,促使人从主体境界中获得合理性、合价值性和合道德性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方式。故而,主体境界表现出现代形而上学个体性与关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多重维度的交织。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课题。从心理学视角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要素之间关系,期待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达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张琳 《学理论》2012,(14):279-280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等是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要形成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情感纽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晓静 《学理论》2010,(10):242-243
分析了主体间性的提出及其意义,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宇洋 《学理论》2013,(12):371-372
主体间性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把个人主体性作为基础,深刻突出了主体间交流、平等、对话以及理解的一些和谐关系,而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它更是在主体和主体性以后慢慢发展过来的十分重要的哲学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把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当作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也是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在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学生们不再闭塞,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而且崭新的视觉盛宴,让学生们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单向的理论灌输模式,让各个高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的受教育环境和受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0)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多异质主体在对话交流中的共存性,将其与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传播高校性等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互识、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在促进教学工作完成的同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式的主体活动、关怀式的教育活动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试论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人之为人的人类劳动,是使人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得以实现的创造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内涵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客体能满足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主体特定需要的关系,这种特定关系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具有效用性、过程性、实践性、有限性、层次性等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合作型师生关系。为此,应注意和重点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新理念,科学确立教师的地位、作用,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树立现代、新型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