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解放的角度第一次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学内涵,其实质是探讨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主题。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弘扬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和人类的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幸福观就是人类幸福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内涵,并且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研究是对整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纽结。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自由、共同体、人的观念层面的积极扬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沦为被大写的“资本”所规定的工具的那种生存状态的批判;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仅从道德层面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虚幻共同体”揭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资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自身增殖过程而形成的数字资本主义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提供了新的批判基质。奈格里、阿甘本、罗萨、巴迪欧等激进学者分别回溯生命政治学、“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资源,洞察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治理方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体验,寻求新型革命主体,探索数字时代实现“新共产主义”的路径。四个命题的回溯遵循着解读-批判-超越的理论逻辑,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常态化的症候机制,延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的反思精神和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他们的批判方向大多呈现分裂分化的状态,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表象分析,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有关重振共产主义的设想姿态大于行动,弱化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性特征,最终忘却探析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症候的根本目标在于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找到真正的主体性力量承担起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任务。  相似文献   

6.
赫斯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渊源人物.国内外学界曾围绕赫斯与马克思在经济异化、货币伦理、共产主义和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关系上发生争论和探讨.如果说没有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马克思难以创立唯物史观,那么赫斯就是引导马克思从哲学话语置换到经济学话语的关键人物,早年的马克思正是在赫斯等人的基础上推进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结,并将共产主义的论证逻辑从赫斯的人本主义逻辑转换为历史生成逻辑,从而把人类解放理想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唯物实践;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实践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清算,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解构,从而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金卓  王晶 《理论探索》2012,(1):33-36
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中,女性解放的本质不是女性主义所理解的与男权的对立和斗争,而是实现女性自身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女性解放的目标应指向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女性解放的敌人是资本对人的统治;女性解放的根本道路是消灭资本主义统治,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从而最终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11.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艾伦·布坎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代表。他通过对艾伦·伍德"交易正义""先定和谐""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及"偷换概念"的批判,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正义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提出马克思的"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非法权评价视角"。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人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权利"。而共产主义是最符合"正义",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权利"的社会。然而,在布坎南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法权框架的评价视角,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是因为它实现了正义和权利。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理想生存方式,根本没有"正义的环境",言外之意,根本不需要提出"正义"和"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正义和权利不再是问题的社会。这样,自然就变成了"非法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根本使命。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为主体,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应该和谐一致,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极其尖锐、不可调和的,只有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实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和谐的统一整体,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异化理论和共产主义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解决生态问题最为根本的途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对于解决如今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将其当下的经济事实概括为"异化劳动"。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蜕变。人的真正本质的积极肯定形式本应该是普遍而自由的类存在物,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其根本上源于人本质的异化和扭曲,这种异化世界必然归宿是它的自我扬弃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5.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理论视野》2021,260(10)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在犹太人问题的讨论中将"人"树立为新的"神",施蒂纳提出真正的利己主义,以打破"人"的迷信,并据此探寻人的解放途径。马克思则认为,施蒂纳真正的利己主义仍旧陷于犹太教精神,是对自由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市民精神的极端发展,社会践行真正的利己主义并不能使犹太人获得解放,反而使整个国家、社会陷入拜物教。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真正自由与解放不在于是否实行"普遍的人权"或真正的利己主义,而是在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李刚  欧阳 《理论视野》2020,(1):21-27
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三部经典著作,解析了“共产主义是什么”“共产主义何以是必然”“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等重要问题,从而凸显了马克思在研究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所蕴藏的逻辑起点、客观必然和实现路径等演进规律。这一演进规律表明,回到马克思来理解共产主义,就是要把共产主义从真正人的人性升华、贵在追求的现实运动、社会与个体的双重解放等维度来辨证看待,从而批判对共产主义的“遥遥无期论”“与己无关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主体解放的过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阐明了主体解放的历史发展进路:文明思维方式变革中自我意识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批判中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共产主义文明实践中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等环节。在主体解放思想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始终把推动文明的进步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彰显了人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应有的价值。深入把握马克思文明观中的主体解放思想,有助于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文明中个体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已有共产主义的考察,批判粗陋共产主义者简单地否定私有财产的形而上学观点,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实质。对于其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共产主义的历史基础、主体本质以及社会特征方面出发,进一步论述了经济学语境下马克思关于人类自身异化与私有财产扬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另外,关于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对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理解为生存活动.人的生存活动是人依靠自然生产自己的一种生活.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的生存活动,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人权认知的前提.从人的“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出发,首先,马克思指认人权是一种逻辑规定,是人的生存活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表现为自由、平等、财产与安全等;其次,马克思指认人权又是一种现实规定,人权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中体现为资本自由、平等地剥夺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