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事抗诉再审级别,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具有法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哪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由哪级人民法院再审。由于我国民诉法对这一程序规定得过于笼统,又由于检法两家在此问题上“各行其是”,从而严重影响了民事抗诉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质量。笔者仅就此问题进行粗浅辨析,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民事检察职能越来越成为一项法治要求.在立足国情、总结经验、依据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民事公益诉讼、参与诉讼、抗诉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立生  彭涛 《前沿》2010,(18):108-110
我国199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就已经确立了民事抗诉制度,但在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事抗诉制度的存废一直颇受争议。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为了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的公正性,民事抗诉制度应予保留,且应完善,不宜废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民事抗诉制度缺陷的反思,结合两大法系典型国家在民事检察等相关制度上的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民事抗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采用事后监督的方式即抗诉制度来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其直接的目的在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在我国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弱化,而是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使之在程序上更合理,更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抗诉权的规定,阐述了现行立法的缺陷及其对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的影响,并从抗诉期限、抗诉范围、抗诉主体及再审法院、抗诉事由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现行民诉抗诉制度的几点建议,以期民事抗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作。  相似文献   

6.
质疑民事案件抗诉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和行使其职权的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对民事抗诉的规定散见于《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对民事案件的抗诉制度进行规定是在 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 ,除此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仅对民事抗诉制度作过一些司法解释。这是当时民事诉讼职权主义诉讼结构模式和移植前苏联民事诉讼制度的产物。《民事诉讼法》颁布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司法改革 ,特别是民事诉讼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民事诉…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民事抗诉事由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民事抗诉权的立法初衷,是为了确保民事抗诉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民事抗诉事由在规定上存在不足。完善我国民事抗诉事由至少应考虑以下原则:修正“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树立“依法纠错”的司法理念;保障司法公正与维护裁判的既判力和权威性统一原则;坚持当事人处分权原则和公益原则的统一;重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原则;坚持诉讼效益原则。目前宽泛的抗诉事由必须使之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是当前民事抗诉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民事检察调查权是指检察机关为依法履行国家法律监督职能,在提请或提出民事抗诉前收集有关作为抗诉依据的事实材料的权力,我国现行法律对其没有明确规定。文章从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检察调查权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对民事检察调查权的概念、特征、行使原则以及具体制度设计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民事检察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抗诉法律制度是检察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发挥其作用,应以“以法律真实和程序正义为基础,依法纠错”为指导思想,当事人申请抗诉和人民检察院依职权提起抗诉相结合,细化抗诉法定事由,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调查取证权,明确抗诉的时效、次数及审限,健全抗诉程序。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后,为解决申诉难、执行难的问题,对申请再审的事由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加细化,较之以往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统一了法院的再审事由和检察机关的抗诉事由。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应提高对民事抗诉事由修改意义的理解,适应新形势,加强和规范民事抗诉工作,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履行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建必须以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市民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模型与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念。理性作为建构现代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在重塑现代价值与继承传统信仰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达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完全由公民组成的主权的公民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的特点是全体公民自治,“人人统治大家,大家统治人人”,充满民主与自由。公民社会也培育和蕴含了一种公民精神,全体公民都是社会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精神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享受着公平的社会生活。古希腊公民社会的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共政治的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精神;超越自我的社会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3.
肖锋 《理论月刊》2007,(1):113-115
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因是否基于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在特性、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以及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意思表示理论在民事诉讼行为上的适用,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14.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可是关于民事主体的争论自民事主体概念提出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民事权利能力、具体民事权利能力水平和民事主体结构等重要的民事主体理论概念的分析辨别,着重论述了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结构这两个理论问题,并对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立法规定的民事再审案件范围过于原则,造成近年来民事审判监督工作中的无序现象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应重新界定民事再审案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法上无效民事行为的范围越来越窄,体现了我国民法理论的进步发展。民事行为自始绝对无效原因应当以民事行为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限。违犯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并不当然无效。需要根据规范的目的来区分强行性规范的类型。民事行为只有违犯效力性禁止性规范的才会导致自始绝对无效。民事行为无效后,原则上要使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恢复到民事行为开始之前的状态,因此会产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协与人民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政协和人民团体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两者在工作上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重要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妇联、青联、工商联等,还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参加单位。但同时,两者又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正  相似文献   

18.
CHINA is not afraid of thinking big when it comes to wate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 Three Gorges Dam on the Yangtze River is just one recent  相似文献   

19.
20.
司法分正是时代潮流,我国早在一九九六年便在机构上确立了“审执分立”作为一种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弊端,本文将就此加以论述,以最大地实现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