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称谓的尴尬     
我的朋友到一个单位联系工作,因为叫了接待人一声“师傅”,使对方怫然不悦。“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叫师傅的吗?哪怕叫一声老师呢?”那位“师傅”愤愤地说。对此我感想颇多。 30年前,师傅们进驻学校之后,当被学生们称为老师时,师傅们就会更正学生: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师傅。不愿被称为老师不是因为自知没有学问,而是由于当时老师的地位不如师傅。今天,人们则更愿意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师傅,是因为老师比师傅的社会地位高了。 到朋友、同事家串门,该怎样称呼他(她)的爱人,一直使我很挠头。见面的时候可以用“你好”搪塞过去,但告…  相似文献   

2.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3.
爱民粮     
1947年 11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转战陕北,率领“亚洲部”(当时中央机关的代号)来到米脂县城东 40里外的杨家沟,这是一个十分偏僻清静的小山村。   由于敌军疯狂地抢掠、地主残酷地剥削,加上庄稼遭冻,收成不好,这年冬天,当地农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一天,一个喂马的战士跑来给周副主席报告:村里有个叫“宜全”的小男娃,饿得发慌,在部队马槽里抓吃马料,被马咬了耳朵,疼得直嚎。   周副主席听了,心疼地说:“把娃饿坏了!我们要千方百计解决眼下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说毕,就派医生去给小宜全包扎伤口,进行治…  相似文献   

4.
王水莲(1889—1967年),是土地革命时期连罗党和红军的创建人杨而菖的母亲.人们尊称她为“杨母”。她出生于透堡镇尖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劳厚道.乐于助人。育有三子。丈夫早逝,寡妇幼子.常受地主富人欺凌.甘苦备尝.培育子女长成。  相似文献   

5.
关露离开人世30年了。她晚年就住在香山东宫村2号.和我的老师司徒乔(画家)及夫人冯伊湄同住一院。1957年。我16岁.拜司徒乔为师学习绘硎.向师母学习写作.慢慢就认识了关露。我和司徒老师的大女儿都称她为“关姨”。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8日,我校八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带队来到桂花茶场进行实践劳动——采茶。为了提高效率.班主任给每名学生布置了采摘0.5斤的任务。两个小时过去了.一般的学生都回到茶场交芽茶,大多都在0.3斤以上.只有小兰连0.1斤都不够。班主任李老师说:“你要掌握采茶的方法,你看别人采了多少?下次多采一点儿啊!”没想到小兰听后,气愤地离去了。到了中午,学生都回来交茶叶吃快餐了.可就是不见小兰回来,这下可急坏了李老师,急忙派几个学生到处找.最后在茶园里找到了小兰,让她回来吃快餐.可她就是任性不回来。  相似文献   

7.
轮椅 《新湘评论》2014,(16):52-53
抗战时期,有一个叫白蝶的女学生,参加了八路军。那时候军队里识字的不多,她就被安排到连队里当起了宣传干事,任务就是念念上头的文件,写点材料什么的。后来,首长见队伍里都是些目不识丁的愣头青,就又给她安排了一个任务——教战士们识字。于是,白蝶成了“识字班”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徐朝 《奋斗》2014,(5):49-50
每到过年过节,她的家里都挤满了前来看望她的学生,每到过生日,都会收到无数条学生祝福的信息;听说她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正在出差的学生急忙坐飞机回来就是要尽一下地主之宜,让老师看看自己的近况,再连夜飞回去;在网上得知老师参评需要学生资料,一夜之间50多个已毕业学生自发拍摄视频短片发了过来。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同志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同志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刘少奇同志写一封信让15岁的女儿平平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票,不要送她上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同志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同志看出他的心事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既“管”又”放”,对立统一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15日一大早,黄佐翠就来到了她的果园.她熟练地给果树梳果,俨然一副果树栽培行家里手的模样。 1998年底.黄佐翠第一个响应政府号召从即将淹没的老家万州区高峰镇黄连村搬迁到了长岭镇.她要“早搬早发”。果然.敢想敢干的她很快就依托场镇的交通优势干起了个体户,很多移民头疼的生计问题,却让她这个有志气有头脑的妇女给轻松地解决了。  相似文献   

11.
梅克保 《湘潮》2011,(3):18-19
杨得志是湖南人民的优秀儿子。1911年1月3日,他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生活所迫,少儿时代的杨得志只上了两年私塾,从小就跟随父亲学打铁,11岁给地主放牛,14岁与哥哥赴安源煤矿当挑夫,16岁到衡阳修公路。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0,(14):101-103
母亲之谜 1938年,郭青老师把我带到延安时,我听说妈妈(张亮)就在一个月前刚刚到过延安,把弟弟留下来后离开,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她。我也错失了跟妈妈见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7,(7)
<正>奈曼大镇,沙海明珠,优雅妩媚。1956年,我来到这个城镇就读初中。当时不明白她为啥叫大沁他拉的名字,后来才知道是蒙古语,即有井的甸子,亦译成有坑洼的甸子。那时的大镇(大沁他拉镇的简称),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仅有一条街道和几个小巷胡同,十来家小商铺。现在看来,那景象很是沧桑和衰败、灰暗和单调。然而,那时我站在街边,仍然觉得她高贵、繁  相似文献   

14.
吕维  杜鹃 《廉政瞭望》2004,(9):28-29
善心助人,“卖花姑娘”却被她无魔碰倒。今年24岁的高红梅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002年3月,她当起了出租车司机:10月的一天,地处长白山脉的白山市气温陡然下降,天空也下起了小雪:高红梅在西站广场等客时,见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就心疼地让她上车暖和一下。小姑娘叫刘小蕾,今年12岁,上小学4年级,她家里只有因公负伤的母亲,她为了给母亲多买点营养品,每个周六都要到西站广场卖花。刘小蕾的遭遇让高红梅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她把自己的手机号给了刘小蕾,让她有事或者是回不了家时打电话找她,她会开车把她顺路带回家。  相似文献   

15.
钟新 《党建文汇》2006,(11):35-35
佘艳一出生就不知亲生父母,她只有收养她的“爸爸”。1996年11月30日,30岁的单身汉佘仕友在成都市双流县一座小桥旁的草丛中发现被冻得奄奄一息的新生婴儿。佘仕友买不起奶粉,就只好给婴儿喂米汤,所以佘艳从小体弱多病。佘仕友给孩子取名叫佘艳.因为她是秋天丰收季节出生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17.
《北京党史》2013,(1):47-48
(一)京郊土地改革在进行了五个多月之后.现已全部完成(如果加上典型试验三个月.则Yv/~.个多月)。统计没收地主土地与征用富农出租土地394796亩.没收或征用地主多余粮食1331894斤(玉米),房屋22278间,农具66804件(外有水车1052辆、大车1227辆未计人).耕畜1743头。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52009户,217091人。消灭了京郊的封建半封建剥削制度.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并照顾了部分非农业人口及半农业人口的土地需要。因为未动富农自耕自营土地.一方面与地主阶级划清了敌我界限.另一方面又和缓了与富农的对抗.并巩固了贫雇农与中农的联盟.扩大和巩固了农村统一战线。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健全了农会,改革和建设了乡村政权.密切了党和人民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苏峰 《北京党史》2009,(2):31-38
一、实事求是的突出楷模 韩伯平:1947年,晋察冀土改初期,阜平有些村、镇在斗争地主时,发生了打死地主的事件。然而刘仁的驻地桑园村却没有打死的事情。当时也斗地主,挖浮财,在斗争中,有些人喊着:“打死他!打死他!”刘仁同志就把几个积极分子叫到他的屋里,问:“你们知道打死人就活不了了吗?”他们答:“知道”。  相似文献   

19.
李肇星 《新湘评论》2013,(22):40-41
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在我毕业的北京大学。“先生”的意思是“老师”。我们读书时称北大的老师,不管男老师、女老师都叫“先生”。所以,我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叫“同学”你永远不会错。今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有点儿激动,也有点儿紧张。说实在的,我准备了一份演讲提纲,但刚才走得急,丢了,丢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但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相似文献   

20.
战争年代的王建安,是“军政双全”的指挥员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桃花沙河村。他幼年以乞讨为生,14岁给地主放牛,屡遭凌辱。1924年10月,王建安放火烧了欺压自己的地主的房子,然后去武汉当兵,并更名王建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