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王为衡 《湘潮》2011,(10):6-9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一次讲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蔡锷何以成为朱德的老师和指路明灯,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人生交往与情谊?这一切,还得从辛亥革命到来之前的岁月谈起。  相似文献   

2.
尹家民 《湘潮》2014,(5):12-16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不仅战功显赫,声名远扬,由此还与史沫特莱、史迪威等国际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朱德不顾近70岁的高龄,还曾有过频繁的外事活动,最长的一次出访竟长达110多天。翻看共和国历史,恐怕还没有哪位领袖也有过如此纪录。为史沫特莱题写墓碑在延安时期,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接触了比别人更多的国际友人。"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朱德给这些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许多人与朱德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1,(2):43-43
"中共延安五老"这个称谓脍炙人口,已经流传将近70年了。"延安五老"的来由罕为人知。这个称谓来自朱德总司令的一首纪游诗。典故是这样的:1942年7月10日,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朱德总司令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等革命老前辈同游南泥湾,作诗《游南泥湾》:“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  相似文献   

4.
讽刺与幽默     
基本权利下午有一节法律课,王老师上课后问:"同学们,我昨天布置的阅读材料都看过了吗?""看过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王老师听了很欣慰,他指着前排的李明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有哪些?"李明站起来眨巴了几下眼睛没吭声。王老师见状有些恼火:"你不是都看过阅读材料了吗?"看李明低头不语,王老师降低了要求:"那这样吧,你说出一种你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进行社保"生存认证"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有的老年人被家人用担架抬到认证的办公地点;又比如,许多认证部门没有电梯,老年人上楼很困难。退休之后,我也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事儿。对于这样的认证方式,我很理解——政府也是不得已,毕竟存在着一些老人去世之后子女还冒领老人社保的现象。退休后的前十年,我都能自己去行政审批中心办理"生存认证",也没觉得这样的认证方式有什么不方便。可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相似文献   

6.
张雪花 《党建》2010,(7):54-54
1958年7月,朱德和随行人员到兰州五泉山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书——"高处何如低处好",后书——"下去还比上来难"。朱德感慨道:"古人把‘下去还比上来难’写在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们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的确是‘下去’更难些。  相似文献   

7.
朱思雄 《学习导报》2011,(16):46-46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边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健全。"  相似文献   

8.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谋过面的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的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诗人"。如果说",诗人"是特指毛泽东的个性化特征,那么,"历史造诣很深"则适用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不仅"历史造诣很深",且读史、鉴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志趣,也是他们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智慧。  相似文献   

9.
梓夫 《支部生活》2006,(10):5-6
“我们到这里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医生和护士一般都喊我朱爷爷,而不是叫我10号床,把我当成长辈亲人一样照顾。”76岁的朱跃铨在省老年病医院的内三科住院,提起这些他面带笑容。同住一个病房的王正学老人也认为自己在医院得到细致的护理:“我今年74岁了,一直多病,住过好几家医院,别的医院还没碰到叫病人爷爷、奶奶的,这样称呼我们心情很愉快,这对治病也很有利。”他还对这里便宜的治疗费用深有感触:“年初我在昆明的另一家医院看病,才10天就花了2000多元,病却不见好,前不久慕名来到这里,刚4天病就有所好转,费用也很低。”  相似文献   

10.
喻履冰 《学习导报》2013,(12):32-32
经常听到一些单位的领导同志诉说"陪会"之苦,不管大会也好,小会也好,通知中都指名要领导参加。这样,既浪费人力,又搞得领导干部难得深入基层。不是说时间就是生命吗?而我们好多时间就这么"泡"了会。我认为这样的会风很有必要改一改。开会本是为了研究和解决问题。必要的会,领导同志要参加,这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电视连续剧《开国元勋朱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朱德同志早期的革命经历再次受到国人的关注。剧情显示,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是张申府和周恩来。事实上,张申府还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而且,张申府还参加了党的早期创建工作,是"南陈北李"间的奔走串联者,为中共建党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么,他为什么在党史上渐渐"消失"了呢?1917年,24岁的张申府以助教的身份留在北京大学工作。他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12.
大愚若智     
大凡有才智的人,不会显露才华,或许是虚怀若谷的缘故,表面上还很愚笨,人们称之为大智若愚,很有点像《老子》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味道。实话实说,我很敬佩这样的人。最近读到漫画家华君武的一段话,颇受启发。好在话不长,实录如下:他说:“我这么多年做了一些好事,但也犯过一些错误,‘文革’的时候我曾画过萧乾、胡风、丁玲他们的漫画。当时是有许多不能理解的东西,说紧跟就紧跟吧,这里边有历史环境的原因,但又不仅仅是历史的因素,我可以不紧跟呀。就我自己而言,我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说自…  相似文献   

13.
政风与民风     
《宋稗类钞》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范廷贵的官员提兵过金陵时,驻守金陵的张忠定问道:“你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可曾看到好的官员?”范廷贵答道:“昨过袁州萍乡县,该县县令张希颜我虽不认识,但我琢磨这个人是个好官员。”张忠定说:“何以见得?”范廷贵答:“自入萍乡县境,驿传桥道都很完备,设备很新。田亩已开垦,野无惰农。  相似文献   

14.
石绍平 《学习月刊》2014,(13):16-16
有事无事的时候,我总爱往书房钻,因为我向往书房中的自由,向往书房中的幸福。 在书房里可以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孤独。"这绝对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我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真心喜欢它,便不觉得苦!"试想,当你阅读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后还觉得苦吗?  相似文献   

15.
提起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人人皆知是朱德。可你是否知道,从1955年授衔开始,一直到朱德去世,整整21年间,他竟然一次都没有领过元帅的工资。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只要了解朱德一直以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就明白不肯拿元帅工资只不过是他的"常规操作"罢了。曾经因接见外宾的需要,工作人员准备为朱德做新衣服,他却说什么都不同意,认为把钱省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更有价值和意义。平时,朱德穿的也都是旧衣服,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多年的。  相似文献   

16.
“打铁还得身板硬”,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这句话用在政工干部身上,我认为同样非常适用。现在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思想政治工作乏力。政工干部离经济远,空对空,有花无实。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偏见。十几年来,我一直在企业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有过追求,受过嘲讽,但收获远大于失去和付出c这主要得益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政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如果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岂能说服别人?更何谈实现自身的价值?刚于政工时,我所在的工程队有百十号人,吃喝拉撒睡很具体,也很难办。我面对的很多人都是年长者,他们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17.
云南陆军讲武堂建校已近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的两位、曾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和叶剑英,回顾当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的难忘岁月时,曾这样感叹道:"那是我寻找了多年的地方"(朱德);"在那里学习的岁月,实在令人终生难忘"(叶剑英)。  相似文献   

18.
吴友智 《新湘评论》2014,(18):61-61
一个客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地板上铺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说:"从没搭过这样漂亮的出租车。""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你是怎么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道。"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多年前我本来在公司做清洁工人,每辆出租车晚上回来时都像垃圾堆。地板上尽是烟蒂和垃圾,座位或车门把手甚至有花生酱、口香糖之类粘粘的东西。我当时想,如果有一辆保持清洁的车给乘客坐,乘客也许会多为别人着想一点。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几个老友相聚。席间,大家七嘴八舌,说起这几年从严治党取得的变化,"大操大办的少了","公款吃喝的少了","反腐力度前所未有"……一个朋友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从三五天到半小时就是变化。"大家听得一头雾水,纷纷问我详情。这话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一天,儿子回到家,颇为感慨地对我说:"我的驾驶证到期了,去车管所换证才花了10元钱,不到一个小时就办完了。  相似文献   

20.
黄永玉 《新湘评论》2014,(18):46-47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问他:"你听过鸟叫吗?"那个人说:"听过,好听呀!""你懂吗?"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艺术是有层次的。层次是什么呢?是从懂到不懂。有的画是画给画家看的,有的画是画给懂画的人看的,真是这样的,因为懂不是最高的标准,懂还有很多层次、很多讲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