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文章指出我国现行法中规定执行救济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明确公正与效率、分权与制衡是确立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 ,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执行救济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峡两岸现行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大陆地区现行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并建议重新构建大陆强制执行程序中的执行救济制度,通过构建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救济方法全面维护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裁执分离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体制、执行机构的改革密切相关。执行实施权的行政性,决定执行机构宜设执行局,其内部实行首长负责制,执行局上、下级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鉴于该项工作的专门性及与警察工作的相通性,宜由执行员兼任法警承担。执行裁判权的诉讼救济性,决定该项权力宜相对应于由行使刑事、民事等诉讼救济权的审判监督庭中的审判员行使。基于法律对两权相关程序规定的缺乏,可对行政权属性的执行实施权,创置复议制度,因复议决定系法院作出的不可诉性,相对人不得起诉;对司法权属性的执行裁判权,可参照普通审判程序创设符合其专门特点的一审抗辩、二审上诉等审判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强制执行救济制度极不完善,可以说尚无完整及科学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台湾新修订的《强制执行法》较充分、及时、公正地对执行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护.建议我国制订强制执行法律、实行执行权中的三权制衡,充分保障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并将现行的“执行异议”制度改为“第三人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5.
中国立法模式下的案外人异议之诉,其内涵宜界定为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书面异议被执行法院驳回后,在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情况下,请求法院作出判决停止对该标的实施执行的救济制度。其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救济诉讼。我国书面异议前置的程序设计,目前来说是合理的。案外人应当在识别与其他救济制度的分工后,有选择地适用案外人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权利司法救济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之后,对公务员的权利救济的规定没有取得制度上的突破,备受关注的公务员权利的司法救济没有被列入法律之中,依然排除在公务员权利救济的法定途径之外,这与法治、人权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我国现有的行政救济渠道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公务员权利保障的问题,构建公务员权利救济的司法救济途径是解决公务员权利救济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救济是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提供保护和补救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位,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是人民法院按照执行根据,运用国家强制力,依照法定程序,迫使被申请执行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定权利的一种司法制度。结合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较为完备的执行救济制度,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1.建立专门的执行机关,统一行使国家的执行权;2.建立债务人异议之诉;3.建立第三人异议之诉;4.建立执行救济的监督程序;5.建立执行救济的复议程序和上诉程序。  相似文献   

9.
执行收费制度关系到法院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当事人诉权的行使和权利的实现.对于执行收费制度,目前我国理论界认识不清、研究不多;实践中立法相当欠缺,仅有的规定也不明确具体,执行起来随意性很大.我们必须以充分保护申请执行人(债权人)权利的实现、实现国家负担与个人负担的合理平衡为指导理念,坚持先执行、后收费和保护债权人利益两大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执行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10.
执行回转制度是我国执行救济中除了执行异议外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制度,对于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执行回转中原受益人应当返还的财产范围以及原受益人和人民法院在执行回转中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应根据具体的条件和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建构我国执行军事命令不当然阻却违法的制度,需要对执行军事命令阻却违法的条件予以明确,需要将军人执行军事命令中的临机处断权具体化,需要赋予军人不服从明显违法军事命令的权利,需要确定明显违法命令的执行者应承担的责任,从制度上保证命令执行者有一个明确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人民法院对夫妻债务的执行,尤其涉及夫妻共同财产或被执行人配偶名下财产的执行,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执行模式:直接执行、先执行后追加、先追加后执行。由于执行程序的混乱,被执行人配偶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犯,迫使其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但这些救济途径并不能充分地保障被执行人配偶的合法权益。为了切实保障被执行人配偶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从明确指导理念、规范法院的执行行为、完善执行救济制度等不同环节为其提供充分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巴西的行政救济制度由司法救济制度、行政上诉制度和立法救济制度三部分组成。其中,司法救济制度由行政诉讼制度和宪法性救济制度组成,行政诉讼在管辖、程序、时效、执行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此外,巴西发展出了人身保护令、信息保护令、禁制令、个体安全令、集体安全令、民众诉讼、公共民事诉讼7个宪法性救济措施。巴西的行政上诉制度包含独具特色的行政申述、行政控诉、级别上诉、行政复查、行政复审5种制度。立法救济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承担权利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非诉行政案件执行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国非诉行政审查制度中,被执行人无法参与到法院对非诉案件的审查当中,其陈述和申辩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人民法院错误执行后,被执行人往往投诉无门,其权益保障出现了真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要使被执行人的权利得到有效救济,应使被执行人有机会参与到非诉行政案件审查当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形,确定不同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的权利救济虽然在社会利益和被告人利益的桎梏中有所松动,但由于多维因素的影响,仍然居于非正当性限制的桎梏之下,这说明被害人救济权走向成熟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因此,本文从诉讼观念、诉讼结构、人权理念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对重新架构被害人救济权制度基础理论进行了重新设计,期达全面保障被害人的应然性权益。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是特殊的公民,同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其权利属性有别于一般公民。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务员的权利,使其能够有效的执行国家公务,应该构建相对完善和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使公务员在其相关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寻求救济,维护权利。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当前公务员权利救济的途径和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司法救济原则进行了理性证明,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重构公务员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治安管理处罚执行制度主要由即时执行制度、罚缴分离制度、暂缓执行制度以及缓拘担保制度构成。从治安管理处罚的规定和实践来看,执行制度存在"重罚"价值理念突出,自由裁量权规制失范,处罚决定缺乏有效执行措施以及权利救济制度规定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从四个方面对治安管理处罚执行制度进行修正,即完善回避执行制度、设立执行时效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处罚方式以及进行行政拘留执行的司法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信访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职能沿着政治参与功能萎缩、权利救济功能泛化、权利救济实现无力向政府实施稳定控制这一路径发生了变迁。这是信访制度在正式的制度设计无法有效回应问题解决的矛盾下产生的实践变通,是在信访制度体系设计不科学、国家权利救济体系不完善、国家社会深化调整期的稳定需要等因素构成的张力格局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遗嘱执行人制度具有保障遗嘱执行,体现遗嘱人意志和公平维护继承人、受遗赠人、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及便于遗产分配的作用。由于现实国情和法理的需要,我国亟需在遗嘱执行人的产生方式、任职资格、就职和拒绝、权利和义务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执行依据是执行力主客观内容的证明载体,其是否具有明确性应当在自执行开始前直至执行终结予以依职权审查。一旦产生不明确的情形,为了避免程序反复与浪费,实务中又不可径直裁定驳回申请了之。除明显的笔误可适用补正裁定制度外,实务中应区分两种情境:一是执行内容自身不明,需要执行法官或者诉讼法官加以解释;二是执行内容所附条件的成就情况不明,需要执行法官通过对申请人的举证及听证情况加以调查。在解释调查及其程序救济均未奏效的前提下,则适宜引导当事人选择就争议部分乃至全部请求另行诉讼,且应由诉讼法院对诉之利益作具体判断,由此可为实务应对构建循序渐进的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