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共原来是非常注重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来反映问题都是列宁亲自接见。他还准备了一个苏共最大的接待室,每周定时接见群众。但是,后来正如我在书中所说,苏共在实际行动上开始越来越脱离群众,沦落成专为官僚特权阶层服务的组织,加之干部任命终身制,这些最终将苏共的执政权推进了坟墓。  相似文献   

2.
苏共传统的执政模式具有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滥用权力、决策失误和政治腐败等严重弊端.苏共对其执政模式的改革先后犯下了左倾和右倾错误,从而导致改革的失败.苏共执政模式的衰败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新的挑战面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实现执政方式的转换.在遵循适时、稳定和渐进原则的前提下,变具有强制性、直接性、集权性、人治性的传统执政方式为具有合法性、间接性、民主性、法治性的现代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3.
苏联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执政的大党,在经历了74年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之后,突然在一夜之间垮台,分崩离析.其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苏共党建的角度来分析,"苏共党建模式"的严重弊端是苏共失败的体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联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强国到迅速垮台,苏联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起了第一掘墓人的作用。苏共缔造了联盟也摧毁了联盟,逐渐由"人民的公仆"蜕变成"人民的敌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党内的分歧、分裂最终导致了联盟解体。从中,我们也得到很多教训和启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反席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实行以民主化、自由化、选举制为核心的组织路线是苏共败亡的组织因素。在改革的重要转折时期,苏共应当采取科学正确的组织路线,不能全盘否定广大干部,要努力培育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干部队伍,防止组织工作中的个人集权化和极端民主化,防止干部选任中的个人专断和自由放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改变干部监督缺位、乏力的状况,完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选任制度,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干部监督制度;要清除封建主义的官僚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公仆文化。  相似文献   

6.
一、“雏形说”的由来和剖析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在马克思、思格斯积极参与下于1847年6月创立的。关于同盟的性质和地位等问题,史学界至今还存在着分歧。苏联理论界长期流行并有广泛影响的观点是:它是共产党的“雏形”或“萌芽”,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共产党。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各国共产党中,苏共的历史最长,威望最高,在第三国际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这一历史特点,加上当时苏共领导人的“大党主义”倾向的滋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苏联特权阶层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正是这些掌握着立法权、司法权,国家权利的特权阶层,通过手中的权力,变社会主义成资本主义,成了苏联、苏共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五六年是国内外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在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反动气焰甚嚣尘上,他们大肆诽谤斯大林,疯狂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条修正主义路线,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发生了新的变化。刘少奇一类骗子适应国內外阶级敌人的需要,大肆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  相似文献   

9.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3):6-7
1963年年底至1964年年底,短短一年时间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印度总理尼赫鲁逝世,接着,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下台。在此期间,赵朴初曾以赫鲁晓夫的口气戏填了总标题为《哭三尼》的三首散曲。  相似文献   

10.
<正> 1988年6月28日,苏共召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议题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总结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制订深化改革的措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相应的决议,其中包括《关于法制改革的决议》。无疑这对于加强苏联的法制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法学理论上的突破戈尔巴乔夫在  相似文献   

11.
<正> 苏共二十五大决议中确定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经济、完善生产管理的结构和方法,以及用立法调整经济关系,对于培养司法干部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虽然在法律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很长时间就包含有经济法这门学科,但在该学科教学问题上存在着各种观点、态度和倾向。迄今为止,还不能准确地确定《经济法》教程的任务、构成原则,甚至在相邻学科中的地位。教学法的改进对学习经济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  相似文献   

12.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作为一个敏锐的政治家,他察觉到苏联当时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各方面的艰难困境,而这种困境很难使苏联在世界竞争中领先。因而,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个艰巨任务:改革。于是,1986年上半年召开的苏共27大提出了进行改革的新政策。1987年1月和6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制定了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纲领。从而,经济、政治以及法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在苏联展开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开始,历时3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强调的是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点。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8年6~7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关于苏联社会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同年12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十一届十二次非常会议通过的《苏联宪法修正案》和《苏联人民代表选举法》,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其中包括人民代表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四级结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最高苏维埃、它的主席团和主席,取代了原来的两级结构——苏联最高苏维埃和它的主席团。新设置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成为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归苏联管辖的任何问题。它由2250名代表组成。苏联最高苏维埃变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十月革命还灵不灵?还可不可以作为各国的模范?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的报告说,可以经  相似文献   

16.
<正> 苏联所制定的历届宪法中,都规定了每个公民享有住宅权,同时也规定了实施这种权利的措施和保障。1981年苏联专门制定并通过了《住宅法》草案,1983年又对其修改、补充,以单独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从1984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新住宅法中集中体现了苏共26大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有足够的住房。在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过程中,凡家庭都有权申请单元住宅,但这绝不意味着单身公民完全不能享受这种权利。根据单身公民的年龄,所从事的职业和所担负的社会活动以及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听到这样一个实例: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在列宁领导下,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在斯大林指挥下,打败德国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在戈尔巴乔夫“新恩维”思想的影响下,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出现了亡党亡国的惨痛景象。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88年的最后一天,上午10点整,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开始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审判。被告在两名军警的带领下,进入大厅。人们的目光唰地一下集中在他的身上。只见他身着整洁的深色西装,看上去神情骄矜,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傲慢的表情并不能完全掩饰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他就是曾任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的丘尔巴诺夫,苏共前中央总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1936年11月1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17岁进入一家飞机制造厂当技术工人,由于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使他深得厂领导…  相似文献   

19.
苏维埃法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规定苏联现代法学思想和苏联立法实践主要方向的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和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以及反映“国家体质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全部体系最本质和最稳固特征”的苏联新宪法的通过。这些年,发表了不少科学家有关研究法律科学迫切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多方面保护苏维埃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著作。然而,在法津科学体系中,唯独一个对发展国际经济和文化合作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学部门仍未涉及到,这就是国际民法(即传统法学术语所说的国际私法)。需要研究这一法学部门的对象(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内容),以及这一法学部门的体系——它在整个法学科目中的地泣:它是属于(超出通常本国法范围之外的)国际法,或者  相似文献   

20.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报告被公布后,毛泽东对斯大林严重破坏民主法治的沉痛教训进行了一系列独到深刻的总结思考,提出既不要迷信苏联模式,也不要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围绕这一主要任务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国家的专政职能不能取消,但要减少,因为敌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对敌专政要依法进行,党和人民都要遵守法律;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法治,完善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毛泽东的这些思考与举措,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加强民主、健全法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新中国法治史上重要的一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