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排队或者不排队,考验的往往不是什么教育问题素质问题,而是管理和技术的水平据说不爱排队是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要治必从根治。而所谓的“根”则是那种很文化很“内在”又很心灵的东西,所以近百年来,大家都试着从教育和宣传着手,以期每一个中国人“内在”的变化。可是这么多年过去,该教的已经教过无数遍,该宣传的也都宣传到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步了;中国人如今可有养成好好排队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3.
图片传真     
2009年4月11日是北京市开展“排队推动日”活动以来第27个宣传推动日,城八区公交、地铁的排队文明引导员放弃公休时间和社会志愿者们一起在全市1882个公交、地铁站台,开展了“请跟我排”排队礼让、文明引导的宣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正赶上我们这里的“排队日”.尽管听起来不是滋味,但电视台记者因此所做的采访却让我明白了我们排队排了一个多世纪还是排不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智慧生活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3,(20):61-61
用知识生活不如用智慧生活。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生活得很幸福。相反,许多有知识的人,往往生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智慧生活,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为了什么,怎样去做和说,以什么心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整天去厌烦和抱怨命运。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上,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在这本书的白色封面上,一捆用红色牛皮筋捆起来的美元钞票站立在副标题“市场的伦理底线”旁边,而中央则用大号字写着让这位教授困扰已久的难题——缝%不应该买什么》。有钱就可以不排队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桑德尔开门见山这样写道。这位哲学教授发现,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了。过去15年里,他一直在潜心收集资料,跟钱有关的新闻塞满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五花八门地写着,在当今时代,钱可以买到什么。答案丰富得惊人:只要你肯出钱,你可以在南非射杀濒临灭绝的黑犀牛,也可以请别人做代孕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即使不上课也能换取一个“荣誉学位”证书;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的指标,换取污染环境的权利;国家可以掏钱雇佣私有军队,替自己的公民去战场上冲锋陷阵……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相似文献   

7.
世博碎片     
记不得是谁说过,有些事总是在时过境迁后让人追忆。这次到上海看世博会,我的感觉是"拼搏——世博!"、"累大于快乐!"看世博必须要有拼搏精神。到了世博现场,才知道中国人真的是很多很多,外国游客也不时穿梭其间,中国的国际号召力显而易见!热门场馆需排队三至五小时,才得以进去看二三十分钟。为了多看几个场馆,我是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于了排队,身背干粮、水。  相似文献   

8.
庄先 《中国人大》2013,(3):34-34
结合实地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业农村工作“为了谁”。答案是肯定的,是为了中国的根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资金拨付上更加关注中国农民。第二。今后要“吃谁的油”。  相似文献   

9.
会算账是一门学问。有人却觉得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算账谁不会!”什么时候该调职、有什么位置、自己怎样去争取、找那位领导帮忙等,算得一清二楚,“门儿清”。其实,这都是自己的一点“小九九”,算不上真正会算账。人的一生充满了荣与辱、得与失、美与丑,谁都会权衡取舍,精打细算。但只有真正学会算账,才能明白事理,走好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7,(4):36-36
1、两个儿童形象组合成“11”数字,提示人们在公共场所两人以上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自觉排队。同时表明每月11日是排队推动日。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3,(11):5-5
为规避楼市“国五条”的限购、税收等政策,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掀起离婚潮,其至出现排队离婚的景象.上海闵行区民政局为此还设牌警示“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有网民戏称:“离个婚,限购令、二套房统统搞定,真靠谱的婚姻一定是为了买卖房产而敢于离婚!”分析称,保守的中国人不惜以“假结婚”突破楼市调控,暴露了相关政策无总体规则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去银行存钱取款要排队,去医院挂号看病要排队,去大型超市结账要排队,去售楼处买新房要排队,去买音乐会门票要排队……“排队”两字,似乎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郭莉 《公民导刊》2007,(6):49-49
“老外”这个词从何而来,还真没有接触过,遇到一个较真儿的蓝眼睛,问:“外,是不是指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呀?”很是委屈还有点愤怒。为了平息那点萌芽中的愤怒,我说:“怎么可能!外就是外国人嘛,而且,中国往往对自己尊重的人,才加称老,比如为师者我,明明不老,还是要叫我老师。这是尊重!”中国人是否尊重“老外”们,我不知道,但是和老外一起逛街时,会发现“女人街”的东西平白地和“大都会”的价格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4.
刘广忠 《群众》2013,(11):73-73
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弄懂、弄透并把握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核心问题,让群众观念内化于心。首先是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可现在有的人竟然“健忘”了、模糊了。我们本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出自平民,来自基层,生活在群众之中,而非在群众之上。树高千尺不忘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徐缨 《群众》2011,(10):40-41
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是我们常州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新实践。紧扣“谁来讲”、“谁来听”、“讲什么”、“怎样讲”等关键问题,“道德讲堂”按照“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思路,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身边好人、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善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具体形象,引起群众情感共鸣,更加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6.
一、师本管理的内涵 师本管理是“以人为本”这个充满人性关怀概念的微缩,是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关照人的生存与发展,尊重人的权利与人格,既有“为了谁”的理论意义,又有“依靠谁”的实践价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发展与提高是学校管理的首要问题。师强则校强,师名则校名,“重教”的关键是“尊师”。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文稿起草既是一种“遵命文学”,也是一项融入起草人主观努力的创造性劳动,既要考虑“谁来讲”、“以什么身份讲”,也要把握“对谁讲”。也就是说,成功的文稿必须同时兼顾领导人、起草人和听讲人,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三者关系?我们的体会是要做到“一个忘记、两个记住、多个参与”,也就是“忘记自我,记住领导、记住听众,集体推稿”。  相似文献   

19.
“枫桥经验”是一个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好经验;是一个事关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经验。弘扬“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要努力让人民至上、敬畏民意成为人民警察最基本的职业信仰、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从信仰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公安工作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工作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打造警务共同体,从社会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寻求新的动力机制,从动力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努力做到执法为民,既保安全又保人权,从法律层面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招手即到,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猜测。我愿意推测一下在下一个世纪,女性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女性主义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讫今为止已近百年了。然而,到现在为止,如果有谁在公开的场合谈论女性主义,未必会得呼应。对此不知所云者、抵触者、敌视者、误解者,并不在少数。公开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的“知名女性”也不在少数,公开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的人更是稀罕之至。其实,女性主义到底主张什么?女性主义在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不少人并不那么清楚。尤其是女性主义又被称作“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